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真武汤治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6-24

1.jpg

心衰水肿——路志正医案

黄某,女性,51岁,2003年12月6日初诊。肢体水肿15年,喘咳5年,加重1月。患者15年前因双下肢轻度水肿、乏力,在某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1度心衰”,予地高辛、氢氯噻嗪等药治疗,病情好转。近5年来病情日渐加重,每遇冬季寒冷天气发病,渐至全身水肿,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每年需住院治疗以缓解病情。1月前因受寒病情再次加重,肢体重度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咳吐大量泡沫稀痰,不能平卧。再次住院,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重度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瘀血性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经治1月,病情未能控制,并下病危通知。急邀路师会诊,症见全身重度水肿,大腿及以下俱肿,腹大如鼓,两颧暗红晦滞(二尖瓣面容),唇甲紫绀,极度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样清稀痰,语声低微、断续,畏寒肢冷,额上豆大汗出,手足冰冷至肘膝。大便3日未行,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欲绝、至数难明。路老云“此乃肾阳虚衰,寒水射肺之征,恐有阴阳离绝之兆,急宜温肾利水,泻肺平喘,以求挽救于万一”,即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制附子10g(先煎),茯苓20g,生白术15g,白芍药12g,干姜10g,炒葶苈子15g(包),杏仁10g,人参15g,桂枝10g,五味子3g,炙甘草10g,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后小便量渐增,水肿稍减,手足较前温暖,额上汗出即止。既见效机,仍宗上法。原方去干姜,加麦门冬10g,益母草20g,生姜10g。再进5剂。

药后诸症悉减,休息时咳喘基本消失,仍动则喘甚,小便量多,大便日一行。宗上方略有变化,共服30余剂水肿大减,仅下肢微肿,而腹水尽消,已能平卧,带上方药,出院回家调养。1年后其丈夫告知,回家后遵医嘱继续服上方中药,原方稍有加减,病情稳定,已能做轻微家务。[魏华,路洁,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救治心脑血管病经验举要.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69-1370]《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128心衰水肿——王付医案

慢性心力衰竭(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

刘某某,女,64岁。主诉:有多年冠心病病史,3年前又出现右心衰,经诊治后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近1周因感冒而诱发心悸、水肿,即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全心衰竭,嘱其住院治疗,因其在3年前曾服用中药而取得良好效果,故又特来诊治。

刻诊:心悸,呼吸不畅,胸中拘紧,颜面及四肢水肿,形肥胖,头沉,手足不温,四肢沉重,动则气喘,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厚,脉沉弱。中医辨证: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治疗原则:补益阳气,温阳化水。治疗方剂:真武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加味。

炙甘草6g,干姜5g,生川乌5g,人参3g,茯苓9g,白芍9g,生姜9g,白术6g,炮附子5克,薤白24 g,枳实15g,泽泻15g。6剂,先以水浸泡约30分钟,然后以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胸中拘紧缓解,又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颜面水肿减轻,又以前方6剂继服。

四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服6g,每日3次服。

随访半年,一切正常。《王付经方医案》

论:感冒诱发心悸与水肿者,典型的气不化水,上焦之壅塞也。肺者,外达皮毛孔窍,内随胃降,外感内逆,则气不化水,本气之寒,则水不化气,气水不能互化也。外感而上壅,合下寒而上侵,则上焦清虚之地,变为壅塞之阴实,则发心衰。


129风心病——邓铁涛医案

患者,女,40岁,工人。因心悸、气促、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于1982年3月7日入院。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岁时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30岁孕产时开始出现心力衰竭,以后反复发作。7天前因精神受刺激、失眠而症状加重。经外院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近1周而未完全缓解。目前患者自觉心悸不宁,胸前闷,喘促声怯,短气难续,面色苍白、晦暗,口唇、肢端轻度发绀,咳咯白色泡沫痰,小便频,下半身水肿,舌淡胖嫩、苔薄白,脉促沉细无力。X线胸片:心脏向两侧扩大,搏动不规则,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心电图:快速心房纤颤伴室内差异传导,左右心室肥大,心肌劳损。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全心各房室均增大。中医诊断:心悸、水肿、喘证,兼患瘢痕、悬饮。中药曾用真武汤加减,每日1剂。 


邓老认为本病为心脾肾阳气欲脱,血瘀水饮交结难解,本虚标实,当标本同治而以固本为要。处方:高丽参注射液2ml入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每日炖红参10g服;另用熟附子、茯苓、防己各10g,白芍、桂枝各12g,黄芪、丹参各30g,白术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每日1剂,上午水煎服,下午复渣再煎服;嘱暂停西药。服药3日后,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肌内注射,每日2次。


用药1周后,病人小便量渐增至2000ml/d以上,水肿消退大半,精神较好,每餐进一小碗稀饭,心悸气促、肝区痛等明显减轻,可在病房内走动。但夜晚失眠、梦多,觉心烦,心率90次/分,心律不齐,右胸腔还有积液,舌淡红仍暗、苔少,脉仍细促。此乃胃气渐复,阳气能抵达四末,温化膀胱之佳象,但因利水过快,渐现心阴不足、心神不宁之象。遂按上方减温阳利水药,加入益气养阴安神之品。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各10g,茯苓、酸枣仁、黄精各20g,麦冬12g,五味子9g,桂枝8g,丹参30g。每日1剂。另参须16g,每周炖服2-3次。并督导病人饮食、生活忌宜。病人出院后以此方加减服用,1个月后随诊,心率在安静时减少至每分钟80余次,仍心房纤颤,水肿全消退。病情稳定,可从事较轻的家务劳动。《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风心病——赵锡武医案

游某,男,24岁,未婚,河北人,会计。3年来心悸气短,近7个月来症状尤甚,于1964年4月29日入院。于1960年查体,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自觉不适,仅在体力劳动后稍觉心悸,未曾治疗。1961年以来,渐觉纳差,脘腹胀满,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同时出现下肢浮肿,遂于1962年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发作,近因病情加重而来本院治疗。既往史:有风湿关节疼痛史。查体:自动体位,嘴唇发绀,巩膜黄染,结膜充血,咽红,扁桃体不肿大,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搏动明显,两肺底可闻干湿性哕音,心界向左右明显扩大,心尖冲动弥散,可触及震颤,心尖区可闻及皿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及N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心率69次/分,肝右肋下8cm,压痛(+),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下肢浮肿1度。心电图:心房颤动,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肝功能:胆红素3.0mg/d,黄疸指数16单位,麝絮试验(-)、脑磷脂(-).x线摄片:二尖瓣型心脏,肺瘀血。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源性肝硬化,心力衰竭1度。中医辨证:据脉证所见,系心肾阳虚,而证见心悸,脉结代;因挟血瘀,可见舌唇紫暗;因胸阳不宜,肺失肃降,故胸闷气短胸痛;心脾阳虚,肾阳不足而见尿短,下肢浮肿。曾选用炙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联珠饮、消水圣愈汤等配伍应用,病情未见好转。考虑到心下痞硬,舌质暗红,面色黎黑少华,脉结代,便少,认为本病实为心肾阳衰,兼有瘀血,故选用真武汤和去宛陈莝法施治,收到较好效果。处方:附子9g,杭白芍30g,云苓18g,白术15g,生姜9g,肉桂(后下)6g,沉香(后下)6g,当归12g,红花12克,白茅根30g,藕节10枚。

上药服5剂后,症状改善,尿量由300~500m/d,增加至13001700ml/d,体重下降3kg,肝已缩小,硬度变软,心率:偶有心动过速。心力衰竭情况明显好转,其后因附子暂时缺药,病情出现波动,经继用原方,病情又日趋好转。病人出院时一般情况尚佳,活动后亦未见明显心悸,无咳喘,能平卧,腹水征(一),浮肿消失,肝由原肋下8cm缩小为3cm,说明本次心力衰竭又得到控制,心电图仍提示心房纤颤,出院后继续就诊。摘自:朱世增,赵锡武论心脑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40-41.《经方治验心血管病》


131风心病——颜德馨医案

盛某,男,58岁。1982年3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悸20余年,加剧1个月。患者:夙有风湿性心脏病,病程已达20余年。1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咳嗽,气促,咯痰不畅,痰中偶尔夹红,心悸神乏,口渴不欲饮,纳呆,下肢浮肿,四肢关节隐隐作痛。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入中医科。初诊:两颧色赤,咳嗽频作,咳痰不畅,心悸气促,动则尤甚,神萎乏力,胃纳不馨,下肢浮肿。唇紫,舌胖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血脉失和,气滞为瘀。气滞则肺失宣肃之权,故咳嗽上气、喘促并见;血瘀则心少统司之主,故心悸胸闷咯红。病程已久,呈本虚标实之证。拟温阳化瘀,平喘消肿。处方:附子(先煎)9g,党参9g,泽泻9g,桂枝4.5g,白术9g,猪苓9g,茯苓9g,丹参15g,赤芍9g,牛膝9g,红花9g,降香2.4g,苏木9g,益母草30g.7剂。

3月30日二诊:进参附五苓法,切中病机。两颧红气见退,气促渐平,下肢浮肿亦减其半,惟怔忡悸惕之象如故。舌胖,苔白,脉小数。阳虚血瘀,仍以温通为事。处方:黄芪15g,当归9克,防己9g,川断9g,杜仲9克,海风藤9g,海桐皮9g,虎杖15g,地鳖虫4.5g,白芍9g,豨签草15g,木瓜9克,麦冬9克,90剂。上方出入治疗3个月,脉痹呈苟安之局,心悸怔忡虽未发生,但口唇色紫,脉涩之象尚然。气滞血瘀自非毕其功于一役,两方参差续服巩固,诸症随安。

原按:本病患者病程已久,病位在心,呈本虚标实之证,心阳虚衰,阳虚水泛,气机不利,运化失常而水肿。故治以温运心阳,活血通脉,使心阳通畅,瘀血消除,心血得养。在温阳基础上,加猪茯苓、白术、丹参等化气利水活血之品,使水湿去,瘀血通则久病得愈。(摘自:屠执中、艾静,颜德馨临证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论:像这种症,抓住主症,两颧色赤,下肢浮肿,脉沉细,这三点就能确诊了。其它的证,都胃逆与脾陷证。两颧色赤,则知下焦虚寒而阳弱。下肢浮肿,则知有寒水泛滥,必土湿木郁。而脉沉细者,则知阴寒之盛,可以确诊了。


心悸胸闷——金克勤医案

胡某,女,75岁。2000年4月因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全身易出汗,激动,一般活动后自感心悸、胸闷、接气困难,继而出现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浮肿等症状。经检查:一般情况差,消瘦,心率120次/分,快慢强弱不一,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素总量(T)、三碘甲状腺氨酸总量(TT)均超过参考值。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颤动波,频率400次/分,QRS形态为室上性,P-R间期绝对不规则。心电图显示:心房纤颤。诊断: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心脏病。经过近2年的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得到控制,但心房纤颤未纠正,先后采用洋地黄制剂(西地兰0.4mg静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和钙拮抗剂(普罗帕酮静推和口服),心室率仍在120次/分。心电图示:心电图大致正常,心房纤颤。患者仍感心悸,上楼时呼吸困难,双踝部浮肿,舌体胖边有齿印,在服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和美托洛尔12.5mg每日1次的基础上,遂加用真武汤原方,每日1剂,水煎,日3服。10剂后症状改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守方善后。摘自:金克勤,真武汤治疗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持久性心房纤颤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2(6):35.《经方治验呼吸病》

论:消瘦者,是脾家之湿盛也,脾虚不能生化精微,而濡养肌肉。湿盛气虚,一身精气,尽化痰涎。下寒上逼,阳气不降,外蒸皮毛,泄而为汗,所以心率也高,120次数之疾,则因下寒也。


133心悸——顾树华医案

倪某,女,42岁,1979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心悸近2月,发热20余日。现病史:患者近来经常感冒,扁桃腺发炎,心悸。上月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心悸,气急,乏力,体温38.2℃,经用多种抗生素静脉点滴20多日,仍发热不退,心力衰竭已两次报病危。后经某医给服生脉散加清热解毒剂,体温不降,且心悸加重。患者要求出院,后延余诊治。症见患者卧床欲寐,无神懒言,语音低微,心悸甚,气急眩晕,面浮足肿,汗出,体温38℃,不思饮食。脉细微而结,舌淡苔薄白。诊为心肾阳虚,虚阳外浮,水气凌心。宜温阳镇水,引火归原。予真武汤原方,2剂(嘱1日1剂)

附片60克(久煎),茯苓、白术各15克,杭芍12克,生姜3片。

二日后复诊:体温降至36.8℃,精神好转,心悸减,汗少,已不眩晕,饮食渐进,脉沉细时结,舌淡苔薄白。以上方加肉桂、远志、砂仁,调理月余而控愈[云南中医杂志1990,(6);15]《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欲寐,脉细,火衰无神,土虚则懒言,浮肿为水,水阻气逆则眩晕,抓主几点就可以确诊属少阴病。


134惊悸

卞某,女,32岁,浙江省平阳县渡龙公社人。素体阳虚,去冬因失火受惊,心肾之阳益扰,致水邪无制,始觉心中愤愤若失,继则脐下悸动,气上冲胸,心中振振不安,恍惚惊悸,夜难入睡,形寒困倦,便溏纳减,时泛清水。于1962年3月9日来诊,审其面色苍白,脉微细,两尺尤甚,左寸略滑。此乃阳虚水气凌心证。拟真武汤加龙骨、牡蛎、桂枝镇之:生牡蛎、茯苓、生姜各15克,白术12克,附子、白芍、桂枝、龙骨各9克,水煎服,3剂而安。(《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8期20-21页)《经方研习》《经方应用》


135心悸短气——陈国成医案

黄某某,女,48岁,近1月反复心悸、气促,每于活动后自觉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胸闷,甚至于夜间因气短、胸闷而需端坐,精神疲倦,面色恍白,面部轻浮肿,畏寒,肢体困重,纳呆,大便通畅,小便不利,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

首诊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不安有所改善,但随后气短、胸闷又再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察其证候,患者畏寒,肢体困重,时有小便不利,脉沉。患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大便通畅,此为有水气,予真武汤加党参、薏苡仁、牛膝、降香:熟附子30克(先煎),白术15克,干姜10克,白芍15克,茯苓25克,薏苡仁30克,牛膝30克,降香10克,党参60克。日一剂。另嘱自炖服人参,每次15克,每天一次。

服药4剂后心悸、气促、胸闷减轻,面部浮肿、畏寒、肢体困重好转,守方再服10剂,人参改为隔日一服,心悸、气促、胸闷症状明显改善,未再反复发作,胃纳可。《黄仕沛经方师传录》


心悸胸闷——金克勤医案

胡某,女,75岁。2000年4月因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全身易出汗,激动,一般活动后自感心悸、胸闷、接气困难,继而出现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浮肿等症状。经检查:一般情况差,消瘦,心率120次/分,快慢强弱不一,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素总量(T)、三碘甲状腺氨酸总量(TT)均超过参考值。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颤动波,频率400次/分,QRS形态为室上性,P-R间期绝对不规则。心电图显示:心房纤颤。诊断: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心脏病。经过近2年的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得到控制,但心房纤颤未纠正,先后采用洋地黄制剂(西地兰0.4mg静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和钙拮抗剂(普罗帕酮静推和口服),心室率仍在120次/分。心电图示:心电图大致正常,心房纤颤。患者仍感心悸,上楼时呼吸困难,双踝部浮肿,舌体胖边有齿印,在服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和美托洛尔12.5mg每日1次的基础上,遂加用真武汤原方,每日1剂,水煎,日3服。10剂后症状改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守方善后。摘自:金克勤,真武汤治疗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持久性心房纤颤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2(6):35.《经方治验呼吸病》

论:消瘦者,是脾家之湿盛也,脾虚不能生化精微,而濡养肌肉。湿盛气虚,一身精气,尽化痰涎。下寒上逼,阳气不降,外蒸皮毛,泄而为汗,所以心率也高,120次数之疾,则因下寒也。


133心悸——顾树华医案

倪某,女,42岁,1979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心悸近2月,发热20余日。现病史:患者近来经常感冒,扁桃腺发炎,心悸。上月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心悸,气急,乏力,体温38.2℃,经用多种抗生素静脉点滴20多日,仍发热不退,心力衰竭已两次报病危。后经某医给服生脉散加清热解毒剂,体温不降,且心悸加重。患者要求出院,后延余诊治。症见患者卧床欲寐,无神懒言,语音低微,心悸甚,气急眩晕,面浮足肿,汗出,体温38℃,不思饮食。脉细微而结,舌淡苔薄白。诊为心肾阳虚,虚阳外浮,水气凌心。宜温阳镇水,引火归原。予真武汤原方,2剂(嘱1日1剂)

附片60克(久煎),茯苓、白术各15克,杭芍12克,生姜3片。

二日后复诊:体温降至36.8℃,精神好转,心悸减,汗少,已不眩晕,饮食渐进,脉沉细时结,舌淡苔薄白。以上方加肉桂、远志、砂仁,调理月余而控愈[云南中医杂志1990,(6);15]《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欲寐,脉细,火衰无神,土虚则懒言,浮肿为水,水阻气逆则眩晕,抓主几点就可以确诊属少阴病。


134惊悸

卞某,女,32岁,浙江省平阳县渡龙公社人。素体阳虚,去冬因失火受惊,心肾之阳益扰,致水邪无制,始觉心中愤愤若失,继则脐下悸动,气上冲胸,心中振振不安,恍惚惊悸,夜难入睡,形寒困倦,便溏纳减,时泛清水。于1962年3月9日来诊,审其面色苍白,脉微细,两尺尤甚,左寸略滑。此乃阳虚水气凌心证。拟真武汤加龙骨、牡蛎、桂枝镇之:生牡蛎、茯苓、生姜各15克,白术12克,附子、白芍、桂枝、龙骨各9克,水煎服,3剂而安。(《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8期20-21页)《经方研习》《经方应用》


135心悸短气——陈国成医案

黄某某,女,48岁,近1月反复心悸、气促,每于活动后自觉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胸闷,甚至于夜间因气短、胸闷而需端坐,精神疲倦,面色恍白,面部轻浮肿,畏寒,肢体困重,纳呆,大便通畅,小便不利,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

首诊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不安有所改善,但随后气短、胸闷又再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察其证候,患者畏寒,肢体困重,时有小便不利,脉沉。患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大便通畅,此为有水气,予真武汤加党参、薏苡仁、牛膝、降香:熟附子30克(先煎),白术15克,干姜10克,白芍15克,茯苓25克,薏苡仁30克,牛膝30克,降香10克,党参60克。日一剂。另嘱自炖服人参,每次15克,每天一次。

服药4剂后心悸、气促、胸闷减轻,面部浮肿、畏寒、肢体困重好转,守方再服10剂,人参改为隔日一服,心悸、气促、胸闷症状明显改善,未再反复发作,胃纳可。《黄仕沛经方师传录》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