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真武汤治心力衰竭(心衰)、风心病、血压高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6-22


真武汤治心力衰竭(心衰)、血压高医案(图1)


李翰卿:心衰医案

心力衰竭

心衰多阳虚 补阳宜小剂

少火能生气 壮火则食气

心力衰竭,从总的方面看是一个心肾阳虚证,所以常用真武汤人参、杏仁取效。又因本证是一个正虚邪实证。补阳则阴不支,补阴则阳易败,所以用药稍有不慎即会使病情加重。


验案

患者和某,女,35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办狭窄,反复咳血20年。2年前在某院手术后出现全心衰竭,至今不但不见改善,反日渐严重。全身浮肿,尿少,呼吸困难,心悸心烦,不得平卧。改请某医以中药治疗。医查其症见口渴身热,心悸心烦,气短而喘,不得平卧,脉数而结代(注:应称促代脉),诊为心阴亏损。

处方:

人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花粉15克,黄连10克,五味子10克,石斛1O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

并继续配合服用地高辛等西药。服药后,是夜诸症更加严重,呼吸困难,神色慌张,有欲死之状。邀李老诊视,李老云:患者高度水肿,心悸气短,乃心肾阳虚、水气上逆凌犯心肺之象,危证也,急宜真武汤加减治之。

处方:

附子l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人参1克,茯苓1.5克,杏仁1克。

次日之晨,诊其浮肿减轻,尿量增多,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此时因李老公务繁忙,由笔者代其诊治,患者家属云:“此方量小力微,病情深重,可否改加分量?”前医亦适在其侧,云:“兵微将寡岂能制大敌,不可也。”余听后亦感颇有道理,乃在原方上加1O倍量予之。次日,家属来邀云:“诸症加剧,请速前往诊治。”

李老询诸症之后,云:“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实邪,正虚而邪实,补其阳则阴大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其脉一息七至,且有间歇,乃阴不恋阳,阳气欲败,非热盛之实证,亦非阴虚有热之虚证,故治之宜小剂耳。君不知《内经》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乎!此病用药之量稍有不慎,则命在顷刻矣。”

余遵其意,再以原方原量予之。1月之后,患者呼吸困难大见改善,浮肿消失,并能到户外活动。


郭维琴郭氏心衰方治疗心力衰竭医案

【组成】黄芪15~30g,党参15~30g,益母草10~15g,泽兰10g,桂枝6~10g,制半夏10g,北五加皮4~10g。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用于心力衰竭。

【方解】郭老常说,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病环节,瘀血、痰浊、水饮乃其标实之候,由于瘀血、痰浊、水饮等实邪每在脏腑亏虚的基础上产生,可见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故本病为本虚标实。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这个重要治则。并强调扶正固本,绝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攻逐,以伤正气。方中以参芪益气,益母草、泽兰活血利水,桂枝、北五加皮温阳利水,制半夏化痰止呕。上述补气、活血、利水之中药,与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之西药有协同作用,共奏促进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从而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疗效。另外,还使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减少。

【加减】咳嗽喘息不得卧,加紫苏子、葶苈子、桑白皮、白果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沫痰者,加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久服桂枝者麦冬以免温燥;有阴虚表现者,去桂枝加麦冬、五味子;顽固性心衰,心脏扩大者,北五加皮用量减少;有呕吐者,加用竹茹、生姜;若见阳脱,用生脉、四逆合方以益气固阳救逆,并配合相应的西药急救,以图转危为安。

【验案】杨某,男,59岁。患者症见心悸喘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量多,咳时伴大汗出,乏力肢冷,食欲欠佳,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脉细代。体检:心率106/分,心律不齐,强弱不等,二尖瓣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两肺底闻及细小湿啰音。肝肋下1.5cm,质硬、有触痛,双下肢水肿(十),口唇爪甲发绀。此患者因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致心悸;病久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饮内停,上泛心肺而喘息不得卧,咳吐泡沫痰;水饮外溢肌肤而致水肿。治法: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痰平喘。方药:党参、吴磁石(先下)、葶苈子(包煎)、黄芪各30g,泽兰、益母草、桑白皮各12g,桂枝6g,猪苓、茯苓、赤芍、车前子(包煎)各15g,大腹皮、白术各10g。水煎服,日1剂。3天后,患者咳喘减轻,能高枕卧位, 痰量减少, 尿量增加, 下肢水肿(十) , 心率88/min, 律不齐, 强弱不等,肝肋下可及,苔薄白,脉细代。原方再进3剂。药后患者能平卧,不喘,心不慌,精神较好, 食欲增进, 能下地活动, 心率波动于86~92/min。后患者病情稳定, 带药出院,休息巩固治疗。

【方源】谭璐芸,安莉萍.谈郭维琴教授辨治心衰经验.新疆中医药,2000,


真武汤治心力衰竭(心衰)、风心病、血压高医案(图2)


真武汤治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

路志正心衰水肿医案

黄某,女性,51岁,2003年12月6日初诊。肢体水肿15年,喘咳5年,加重1月。患者15年前因双下肢轻度水肿、乏力,在某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1度心衰”,予地高辛、氢氯噻嗪等药治疗,病情好转。近5年来病情日渐加重,每遇冬季寒冷天气发病,渐至全身水肿,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每年需住院治疗以缓解病情。1月前因受寒病情再次加重,肢体重度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咳吐大量泡沫稀痰,不能平卧。再次住院,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重度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瘀血性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经治1月,病情未能控制,并下病危通知。急邀路师会诊,症见全身重度水肿,大腿及以下俱肿,腹大如鼓,两颧暗红晦滞(二尖瓣面容),唇甲紫绀,极度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样清稀痰,语声低微、断续,畏寒肢冷,额上豆大汗出,手足冰冷至肘膝。大便3日未行,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欲绝、至数难明。路老云“此乃肾阳虚衰,寒水射肺之征,恐有阴阳离绝之兆,急宜温肾利水,泻肺平喘,以求挽救于万一”,即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制附子10g(先煎),茯苓20g,生白术15g,白芍药12g,干姜10g,炒葶苈子15g(包),杏仁10g,人参15g,桂枝10g,五味子3g,炙甘草10g,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后小便量渐增,水肿稍减,手足较前温暖,额上汗出即止。既见效机,仍宗上法。原方去干姜,加麦门冬10g,益母草20g,生姜10g。再进5剂。

药后诸症悉减,休息时咳喘基本消失,仍动则喘甚,小便量多,大便日一行。宗上方略有变化,共服30余剂水肿大减,仅下肢微肿,而腹水尽消,已能平卧,带上方药,出院回家调养。1年后其丈夫告知,回家后遵医嘱继续服上方中药,原方稍有加减,病情稳定,已能做轻微家务。[魏华,路洁,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救治心脑血管病经验举要.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69-1370]《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王付心衰水肿医案

慢性心力衰竭(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

刘某某,女,64岁。主诉:有多年冠心病病史,3年前又出现右心衰,经诊治后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近1周因感冒而诱发心悸、水肿,即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全心衰竭,嘱其住院治疗,因其在3年前曾服用中药而取得良好效果,故又特来诊治。

刻诊:心悸,呼吸不畅,胸中拘紧,颜面及四肢水肿,形肥胖,头沉,手足不温,四肢沉重,动则气喘,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厚,脉沉弱。中医辨证: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治疗原则:补益阳气,温阳化水。治疗方剂:真武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加味。

炙甘草6g,干姜5g,生川乌5g,人参3g,茯苓9g,白芍9g,生姜9g,白术6g,炮附子5克,薤白24 g,枳实15g,泽泻15g。6剂,先以水浸泡约30分钟,然后以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胸中拘紧缓解,又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颜面水肿减轻,又以前方6剂继服。

四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服6g,每日3次服。

随访半年,一切正常。《王付经方医案》

论:感冒诱发心悸与水肿者,典型的气不化水,上焦之壅塞也。肺者,外达皮毛孔窍,内随胃降,外感内逆,则气不化水,本气之寒,则水不化气,气水不能互化也。外感而上壅,合下寒而上侵,则上焦清虚之地,变为壅塞之阴实,则发心衰。


邓铁涛风心病医案

患者,女,40岁,工人。因心悸、气促、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于1982年3月7日入院。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岁时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30岁孕产时开始出现心力衰竭,以后反复发作。7天前因精神受刺激、失眠而症状加重。经外院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近1周而未完全缓解。目前患者自觉心悸不宁,胸前闷,喘促声怯,短气难续,面色苍白、晦暗,口唇、肢端轻度发绀,咳咯白色泡沫痰,小便频,下半身水肿,舌淡胖嫩、苔薄白,脉促沉细无力。X线胸片:心脏向两侧扩大,搏动不规则,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心电图:快速心房纤颤伴室内差异传导,左右心室肥大,心肌劳损。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全心各房室均增大。中医诊断:心悸、水肿、喘证,兼患瘢痕、悬饮。中药曾用真武汤加减,每日1剂。 

邓老认为本病为心脾肾阳气欲脱,血瘀水饮交结难解,本虚标实,当标本同治而以固本为要。处方:高丽参注射液2ml入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每日炖红参10g服;另用熟附子、茯苓、防己各10g,白芍、桂枝各12g,黄芪、丹参各30g,白术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每日1剂,上午水煎服,下午复渣再煎服;嘱暂停西药。服药3日后,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肌内注射,每日2次。

用药1周后,病人小便量渐增至2000ml/d以上,水肿消退大半,精神较好,每餐进一小碗稀饭,心悸气促、肝区痛等明显减轻,可在病房内走动。但夜晚失眠、梦多,觉心烦,心率90次/分,心律不齐,右胸腔还有积液,舌淡红仍暗、苔少,脉仍细促。此乃胃气渐复,阳气能抵达四末,温化膀胱之佳象,但因利水过快,渐现心阴不足、心神不宁之象。遂按上方减温阳利水药,加入益气养阴安神之品。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各10g,茯苓、酸枣仁、黄精各20g,麦冬12g,五味子9g,桂枝8g,丹参30g。每日1剂。另参须16g,每周炖服2-3次。并督导病人饮食、生活忌宜。病人出院后以此方加减服用,1个月后随诊,心率在安静时减少至每分钟80余次,仍心房纤颤,水肿全消退。病情稳定,可从事较轻的家务劳动。《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赵锡武风心医案

游某,男,24岁,未婚,河北人,会计。3年来心悸气短,近7个月来症状尤甚,于1964年4月29日入院。于1960年查体,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自觉不适,仅在体力劳动后稍觉心悸,未曾治疗。1961年以来,渐觉纳差,脘腹胀满,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同时出现下肢浮肿,遂于1962年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发作,近因病情加重而来本院治疗。既往史:有风湿关节疼痛史。查体:自动体位,嘴唇发绀,巩膜黄染,结膜充血,咽红,扁桃体不肿大,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搏动明显,两肺底可闻干湿性哕音,心界向左右明显扩大,心尖冲动弥散,可触及震颤,心尖区可闻及皿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及N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心率69次/分,肝右肋下8cm,压痛(+),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下肢浮肿1度。心电图:心房颤动,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肝功能:胆红素3.0mg/d,黄疸指数16单位,麝絮试验(-)、脑磷脂(-).x线摄片:二尖瓣型心脏,肺瘀血。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源性肝硬化,心力衰竭1度。中医辨证:据脉证所见,系心肾阳虚,而证见心悸,脉结代;因挟血瘀,可见舌唇紫暗;因胸阳不宜,肺失肃降,故胸闷气短胸痛;心脾阳虚,肾阳不足而见尿短,下肢浮肿。曾选用炙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联珠饮、消水圣愈汤等配伍应用,病情未见好转。考虑到心下痞硬,舌质暗红,面色黎黑少华,脉结代,便少,认为本病实为心肾阳衰,兼有瘀血,故选用真武汤和去宛陈莝法施治,收到较好效果。处方:附子9g,杭白芍30g,云苓18g,白术15g,生姜9g,肉桂(后下)6g,沉香(后下)6g,当归12g,红花12克,白茅根30g,藕节10枚。


上药服5剂后,症状改善,尿量由300~500m/d,增加至13001700ml/d,体重下降3kg,肝已缩小,硬度变软,心率:偶有心动过速。心力衰竭情况明显好转,其后因附子暂时缺药,病情出现波动,经继用原方,病情又日趋好转。病人出院时一般情况尚佳,活动后亦未见明显心悸,无咳喘,能平卧,腹水征(一),浮肿消失,肝由原肋下8cm缩小为3cm,说明本次心力衰竭又得到控制,心电图仍提示心房纤颤,出院后继续就诊。摘自:朱世增,赵锡武论心脑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40-41.《经方治验心血管病》


颜德馨风心病医案

盛某,男,58岁。1982年3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悸20余年,加剧1个月。患者:夙有风湿性心脏病,病程已达20余年。1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咳嗽,气促,咯痰不畅,痰中偶尔夹红,心悸神乏,口渴不欲饮,纳呆,下肢浮肿,四肢关节隐隐作痛。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入中医科。初诊:两颧色赤,咳嗽频作,咳痰不畅,心悸气促,动则尤甚,神萎乏力,胃纳不馨,下肢浮肿。唇紫,舌胖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血脉失和,气滞为瘀。气滞则肺失宣肃之权,故咳嗽上气、喘促并见;血瘀则心少统司之主,故心悸胸闷咯红。病程已久,呈本虚标实之证。拟温阳化瘀,平喘消肿。处方:附子(先煎)9g,党参9g,泽泻9g,桂枝4.5g,白术9g,猪苓9g,茯苓9g,丹参15g,赤芍9g,牛膝9g,红花9g,降香2.4g,苏木9g,益母草30g.7剂。

3月30日二诊:进参附五苓法,切中病机。两颧红气见退,气促渐平,下肢浮肿亦减其半,惟怔忡悸惕之象如故。舌胖,苔白,脉小数。阳虚血瘀,仍以温通为事。处方:黄芪15g,当归9克,防己9g,川断9g,杜仲9克,海风藤9g,海桐皮9g,虎杖15g,地鳖虫4.5g,白芍9g,豨签草15g,木瓜9克,麦冬9克,90剂。上方出入治疗3个月,脉痹呈苟安之局,心悸怔忡虽未发生,但口唇色紫,脉涩之象尚然。气滞血瘀自非毕其功于一役,两方参差续服巩固,诸症随安。

原按:本病患者病程已久,病位在心,呈本虚标实之证,心阳虚衰,阳虚水泛,气机不利,运化失常而水肿。故治以温运心阳,活血通脉,使心阳通畅,瘀血消除,心血得养。在温阳基础上,加猪茯苓、白术、丹参等化气利水活血之品,使水湿去,瘀血通则久病得愈。(摘自:屠执中、艾静,颜德馨临证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论:像这种症,抓住主症,两颧色赤,下肢浮肿,脉沉细,这三点就能确诊了。其它的证,都胃逆与脾陷证。两颧色赤,则知下焦虚寒而阳弱。下肢浮肿,则知有寒水泛滥,必土湿木郁。而脉沉细者,则知阴寒之盛,可以确诊了。


金克勤心悸胸闷医案

胡某,女,75岁。2000年4月因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全身易出汗,激动,一般活动后自感心悸、胸闷、接气困难,继而出现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浮肿等症状。经检查:一般情况差,消瘦,心率120次/分,快慢强弱不一,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素总量(T)、三碘甲状腺氨酸总量(TT)均超过参考值。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颤动波,频率400次/分,QRS形态为室上性,P-R间期绝对不规则。心电图显示:心房纤颤。诊断: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心脏病。经过近2年的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得到控制,但心房纤颤未纠正,先后采用洋地黄制剂(西地兰0.4mg静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和钙拮抗剂(普罗帕酮静推和口服),心室率仍在120次/分。心电图示:心电图大致正常,心房纤颤。患者仍感心悸,上楼时呼吸困难,双踝部浮肿,舌体胖边有齿印,在服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和美托洛尔12.5mg每日1次的基础上,遂加用真武汤原方,每日1剂,水煎,日3服。10剂后症状改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守方善后。摘自:金克勤,真武汤治疗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持久性心房纤颤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2(6):35.《经方治验呼吸病》

论:消瘦者,是脾家之湿盛也,脾虚不能生化精微,而濡养肌肉。湿盛气虚,一身精气,尽化痰涎。下寒上逼,阳气不降,外蒸皮毛,泄而为汗,所以心率也高,120次数之疾,则因下寒也。


顾树华心悸医案

倪某,女,42岁,1979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心悸近2月,发热20余日。现病史:患者近来经常感冒,扁桃腺发炎,心悸。上月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心悸,气急,乏力,体温38.2℃,经用多种抗生素静脉点滴20多日,仍发热不退,心力衰竭已两次报病危。后经某医给服生脉散加清热解毒剂,体温不降,且心悸加重。患者要求出院,后延余诊治。症见患者卧床欲寐,无神懒言,语音低微,心悸甚,气急眩晕,面浮足肿,汗出,体温38℃,不思饮食。脉细微而结,舌淡苔薄白。诊为心肾阳虚,虚阳外浮,水气凌心。宜温阳镇水,引火归原。予真武汤原方,2剂(嘱1日1剂)

附片60克(久煎),茯苓、白术各15克,杭芍12克,生姜3片。

二日后复诊:体温降至36.8℃,精神好转,心悸减,汗少,已不眩晕,饮食渐进,脉沉细时结,舌淡苔薄白。以上方加肉桂、远志、砂仁,调理月余而控愈[云南中医杂志1990,(6);15]《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欲寐,脉细,火衰无神,土虚则懒言,浮肿为水,水阻气逆则眩晕,抓主几点就可以确诊属少阴病。


惊悸

卞某,女,32岁,浙江省平阳县渡龙公社人。素体阳虚,去冬因失火受惊,心肾之阳益扰,致水邪无制,始觉心中愤愤若失,继则脐下悸动,气上冲胸,心中振振不安,恍惚惊悸,夜难入睡,形寒困倦,便溏纳减,时泛清水。于1962年3月9日来诊,审其面色苍白,脉微细,两尺尤甚,左寸略滑。此乃阳虚水气凌心证。拟真武汤加龙骨、牡蛎、桂枝镇之:生牡蛎、茯苓、生姜各15克,白术12克,附子、白芍、桂枝、龙骨各9克,水煎服,3剂而安。(《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8期20-21页)《经方研习》《经方应用》


陈国心悸短气医案

黄某某,女,48岁,近1月反复心悸、气促,每于活动后自觉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胸闷,甚至于夜间因气短、胸闷而需端坐,精神疲倦,面色恍白,面部轻浮肿,畏寒,肢体困重,纳呆,大便通畅,小便不利,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

首诊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不安有所改善,但随后气短、胸闷又再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察其证候,患者畏寒,肢体困重,时有小便不利,脉沉。患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大便通畅,此为有水气,予真武汤加党参、薏苡仁、牛膝、降香:熟附子30克(先煎),白术15克,干姜10克,白芍15克,茯苓25克,薏苡仁30克,牛膝30克,降香10克,党参60克。日一剂。另嘱自炖服人参,每次15克,每天一次。

服药4剂后心悸、气促、胸闷减轻,面部浮肿、畏寒、肢体困重好转,守方再服10剂,人参改为隔日一服,心悸、气促、胸闷症状明显改善,未再反复发作,胃纳可。《黄仕沛经方师传录》


黄仕沛冠心病医案

章某,男性,66岁。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20年。一年余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双下肢浮肿。辗转我市多家三甲医院门诊治疗及留观,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肾功能不全。一年来胸闷、心悸、气促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2008年12月1日经人介绍,始来我院住院,入院时已是面色㿠白,唇甲紫绀,喘息不能平卧,胸闷、心悸,全身浮肿,纳食甚少,小便点滴而出,舌淡胖大,苔白厚,脉沉细。

我院其他医师予诊,考虑心肾阳虚,开合失常,水饮凌心,予真武汤加减,处方如下:

熟附子24g白术24g茯苓24g白芍15g猪苓24g泽泻15g党参24g生姜9g日1剂,水煎服,服药8天,结合西医利尿、强心治疗,症状稍好转,但小便仍少,并因心衰发作抢救多次。

2008年12月9日时值黄师查房,认为全身肿,小便少,为水气,真武汤证俱,患者全身肿明显,可加防己黄芪汤加强散水气力度,处方如下:北芪30g防己24g附子24g桂枝15g获苓30g白术15g白芍15g枳实15g肉桂6g(焗)车前子30g(包煎)生姜20g日1剂,水煎服,如是服药两天。患者小便明显增多,全身浮肿较前改善体重下降4斤,家属戏称有判若两人之感。其后患者多次来我院住院,以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均效,患者见人皆称颂唯黄老之方能治我。《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论:上面医案,加了黑锡丹。本案加了防己黄芪汤。


刘渡舟心衰医案

孙某,男,53岁,1991年5月25日初诊。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近因外感风寒,病情加重。心动悸,胸憋喘促,咳吐泡沫状白痰,量多。昼夜不能平卧,起则头眩。四末厥冷,腹胀,小便短少,腰以下肿,按之凹陷不起。食少呕恶,大便干结。视其口唇青紫,面色黎黑,舌白滑,脉结。西医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

处方:真武汤加味。附子10g,茯苓30g,生姜10g,白术10g,白芍10g,红人参6g,泽泻20g。服3剂后,小便增多,咳嗽锐减,心悸、腿肿见轻。续用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温补心、脾、肾三脏,扶阳利水。

  附子12g,茯苓30g,生姜10g,白芍10g,白术12g,桂枝6g,甘草10g,党参15g,泽泻15g,干姜6g服上方十余剂,小便自利,浮肿消退,心悸、胸闷等症已除,夜能平卧。唯觉口渴,转方用“春泽汤”:党参15g,桂枝15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20g,白术10g。从此而病愈。《刘渡舟验案精选》《常见病抓主症辨方证》


真武汤治心衰血压高

初诊:前几日咳血痰(早有心衰),经用复脉汤,麦门冬汤加减好转,停药五日。

四诊:前胸不痛,无胸闷气短。乏力重,不能起来,心难受恶心,坐起来头晕,活动后冒汗恶心加重(出虚汗)虚汗多,没有痰和食欲,睡不醒,在家躺两天起不来了,尿不黄,大便正常。右脉寸浮关沉弦尺细无力,手足凉服用心宝丸,丹参滴丸好转,左脉浮弦。血压160/100。

分析左心衰,咳血色泡沫痰,右心衰浮肿。嗜睡四肢厥冷~入少阴症。

乏力重,虚汗,不能做起,心悸,类似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都有起立头眩,心悸。舌暗红有瘀血证据。病情这么严重,血压高,属于阳虚虚阳上浮,需要温阳潜镇法。

参芪真武汤加减:

黄芪20克,人参10克,黑附子1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龙骨牡蛎各30克,丹参15克,三七粉6克,生姜20克, 五剂日一剂,

二诊第二天亚明同学说患者能自己走来了。量血压130/100。还有恶心乏力。我嘱咐黄芪改为30克,再加半夏10克。

按: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阳虚水泛,水气凌心致心衰。

附子温阳,白术茯苓生姜暖脾肾,健脾行水之意,白芍土中泻木,也有柔肝之意。

参芪大补肺脾之虚,再加龙骨牡蛎潜阳熄风,三七粉丹参活血化瘀,一剂奏效。


参芪附子温阳益气,一般血压低用,血压这偏高行不行?

这个温潜法民国祝味菊先生常用,后世善用经方者也常用,应该算是有效确实办法治疗心慌心悸表现的高心衰血压高等疾病,值得深入研究继承。


陈瑞春真武汤高血压降压医案

黄某某,女,49岁,干部,1990年3月15日就诊。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22.7~25.3/12.0~14.7Kpa之间。屡用复方罗布麻片、利血平、降压灵、尼群地平、心痛定等药,血压未能降至正常。

近半年来,病者感觉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全身疲惫,身形恶寒,比常人怕冷,经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食欲减退,脉象沉细弱,舌体胖大、苔淡白滑润。

综上诸症,病属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应益气补脾、温阳利水为法。

拟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红参6g,茯苓20g,白术10g,白芍10g,生黄芪15g,牛膝10g,灵磁石15g(先煎),生姜3片。每日1剂,试服2剂。

服上药2剂后,病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谓全身有一种温煦之感,食欲增进,小便量增,浮肿消退,血压20.2/10.7 kPa,脉沉缓有力,舌苔薄白。

嘱守方5剂后,其病如失。脉沉缓有力,舌苔正常,血压18.0/10.0 kPa左右,遂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未服降压药,血压正常。


真武汤加减治慢性心力衰竭医案

①患者张某,女,56岁,农民,2004年11月3日初诊患者反复劳力性气喘伴心悸、浮肿3年.既往有风湿热史,曾多次住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慢性心力衰竭.长期服地高辛、卡托普利、螺内酯、异山梨酯及辅酶Q10来诊症见:喘促,动则尤甚,不能平卧,伴心悸胸闷,口唇轻度紫绀,肢凉怕冷,纳呆,尿少,双下肢浮肿,舌质淡暗,苔白,脉细促.查体:神清,慢性重度病容,轻度发绀,颈动脉充盈,半坐卧位,双下肺闻及湿啰音,心界叩诊左下扩大,心率122次/分,房颤律,二尖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3/6粗糙样杂音,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并快速心室率.心超示:左房左室增大,二尖瓣中度狭窄并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舒张功能不全。

辨证为心肾阳虚,经予真武汤加味(熟附子10g,茯苓30g,桂枝10g,白芍12g,生姜9g,益母草12g),服14剂精神好转,无心悸胸闷,肢体浮肿消退,纳食增,无发绀,双肺啰音消失,但仍喘促,平地活动亦困难.改拟肾气丸化裁(熟附子10g,桂枝10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牡丹皮12g,怀山药12g,茯苓20g,淫羊藿12g,巴戟天12g).经服7剂,气喘明显好转,可平地活动.随

证加减,续服上方30剂,患者无明显气喘,一般生活能自理.复查心脏彩超: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随访半年心衰未再发作.(吴乐文.从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河南中医,2007,27(8):83)

按: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久治不愈的结果,其以劳力性气喘表现最为顽固,气喘不改善,难使生活质量提高本案系阳虚水泛,水气凌心之证.肾阳衰微,决渎无权则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脾阳虚衰,温运无力则纳呆.本病例气喘不能平卧,胸闷心悸,肢凉怕冷,浮肿尿少,舌暗淡,脉细促,一派阳虚之象,行温阳利水,纳肾平喘之法症虽改善,但喘之候未除,主要为气之本不固,故改以肾气丸补肾固本而收功.真武汤对心肾阳虚,水气凌心型心衰患者,用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显时,往往有效.


②陈某,男,61岁,工人,1994年9月20日院.罹患风心病10余年,动则胸闷、气急、心悸,心尖区搏动弥漫,收缩期杂音ⅡⅣ级,心率100次/分,早搏5~7次/分,肝下界肋下锁骨中线处6cm,剑突下4cm,颈静脉怒张,肝颈回流征(+),血压150/90mmHg,症见:形体虚弱,倦怠,精神萎靡,面色苍黄两颧暗红,口唇紫绀,舌淡胖边有齿印、尖有瘀点,形寒肢冷,脉结代.人院诊断:心痹(心肾两虚).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证候分析:年愈花甲,体质渐衰,早年患痹证,日久累及于心,遂患心痹,屡治不愈.

心痹病,脉不通,气血痹阻,滞而为瘀,以致心失濡养故心悸;胸阳不振,水气凌心则胸闷而喘;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肢,故形寒肢冷;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则下肢颜面肿甚,舌淡胖,有齿印;舌尖瘀点,脉结代皆为心阳不振,血脉凝涩之象.此危候也治当温阳利水,俟胸中阳气振奋,运行有力,再拟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养心之法以调养之.投真武汤加味:熟附片10g,赤白芍各12g,焦白术12g,干姜10g,桂枝15g,万年青根15g,黄芪30g,远志9g,茯苓皮30g,炙甘草9g上方服2剂,口唇淡红,下肢肿及两颧红消失,心率80次/分,早搏2~3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50/5mmg,神清纳健原方继进4剂,心衰诸症消失,1周出院.

按:本病属右心衰竭病例,为心肺肾阳气虚损.真武汤为治疗阳气衰竭的主方,按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附子壮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建土气,则水有所制;合芍药之苦以降之,茯苓之淡以泄之,生姜之辛以行之,总使水归其壑.加万年青根以强心利尿,远志以安神养心.符合治水病强心、宣化、利尿之原则,但临床须根据疾病情况灵活加减运用.(贾太谊,贾磊经方加味辨证治疗心衰验案3则国医论坛,1997,12(3):11)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