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名医医案 > 正文

门纯德经方心法:炙甘草汤、真武汤、温经汤、麦门冬汤、桂枝茯苓丸汤的临床运用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4-18

门纯德:经方心法传真炙甘草汤、真武汤、温经汤、麦门冬汤、桂枝茯苓丸汤的临床运用(图1)

1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12g 人参6g 生地30g 桂枝6g 阿胶9g

生姜9g 大枣10枚 麦门冬10g 麻仁12g

【主治】

气虚血少.症见虚赢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数.

【方义体会】

本方仲景在《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临床心烦、失眠、咽干舌燥、干咳、盗汗皆为阴血不足;形瘦气短,自汗,舌光色淡等为阳虚气虚;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诸证.治应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兴心阳。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补中,化生气血,益气养心;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养心阴,补益心血;桂枝、生姜辛温兴阳通脉,煎时加酒以助药力而通血脉,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共起益气复脉、滋阴补血之功,故又称“复脉汤”。


【临床应用】

一、治疗风心病

例;谢××,女,43岁。患者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关节痛日久。近日因劳则病势日增,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心律不齐,视其面色咣白,神疲懒言,动则心悸短气更甚、口唇发紫,舌红少苔,脉沉涩而结。此为心阴、心气、心血、心阳皆衰之证,处方:炙甘草9克,小红参6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阿胶9克(烊化),麻仁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红枣8枚,水煎服。三剂后,不见其功,继以首法首方,连用十剂,心悸、短气、失眠渐消,精神日增,其脉已复平和,时仍有结,后以炙甘草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反复交替服用,心律恢复正常,已能上班工作。

此类病例甚多,中医称“虚劳’。其病损部位多在五脏,其病理性质皆为气、血、阴、阳亏损,且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常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余常恒守此类方药,缓补其虚,调以甘药而取胜。治疗慢性劳损之证,不可操之过急,以体虚为本,治体虚胜予治病,临床多在补“体”之中,疾病得以康复。

二、 治疗脉管炎的恢复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活血化淤治疗后,常诸症好转,但正气大虚。余据“心主血脉”之理,常用此方补气血调阴阳,以善其后。

三、 治疗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

例:李××,女,34岁,196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自觉全身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促、失眠多梦、饮食日减。后因牙龈、鼻腔多次出血就诊,经××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经服用多种维生素、力勃隆及三磷酸腺苷等西药治疗四月余,血色素仍在6克左右,入院2月,输血四次,血象变化不显著,于10月12日邀中医会诊。

患者面色苍白,唇淡、齿龈麋烂,上肢及前胸紫癜满布,精神不振,舌胖嫩苔白,脉芤而软。诊前鼻衄三次,遂处十灰散,荷叶、川军、大小蓟、栀子,棕皮、茜草、茅根、侧柏叶、丹皮各10克,烧炭存性为粉,每日服3克,以淡醋汤送服。服三日后,鼻衄已止,遂改处方如下:

第一方:炙甘草10克,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阿胶l2克,生自芍12克,牡蛎12克,麻仁10克,龟板胶10克,鹿角胶12克,五味子3克,红枣10枚,水煎服。

第二方:人参6克(另煎兑入)炙黄芪15克,茯苓l5克,全当归15克,白术12克,广木香6克,龙眼肉12克,白芍15克,陈皮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第三方:生、炒白术各15克,茯苓l0克,党参30克,陈皮10党,炙甘草10克,山药24克,干姜6克,水煎服。

上三方交替服用,每周复诊一次,服三月余,中间偶因外感和输血反应停药数日,患者精神日见好转,纳谷亦香,复查血色素已迭11克,嘱服上述三方再坚持三月,症状大部份消失,出院。嘱勿孕,勿过劳,慎饮食。


1972年12月6目复查,一般状况良好,血象接近正常,已恢复全日工作。

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属于中医的“血证”、“虚劳”。余治疗本病十三例,结合治疗其它虚劳病的体验,认为虚劳为病,大都由内伤而起,少有外邪,而且偏阴虚者多。治疗有三法:一补阴,即滋其阴而虚火自降,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服药要大剂久服,因阴无速补也;二宜补中,“安谷则昌”,精生于谷,饮食多自可生精化血,故曰调脾胃以安五脏。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阴阳形气不足者,非甘不可;三宜调摄,虚劳之病,伤于酒色、郁怒者良多,犯于七情者,非针药可治,既使药而近愈,不慎调理,极易复发。故临床须多嘱病家,消遣情志,随遇而安,宜静宜清,不劳形,无摇精,大命不倾。

是案先行凉血止血,血止之后,以复脉汤以益阴,师归脾以养血,后以异功散化裁以培土健中,不离三法,确有良效。



2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9g 生白芍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9g

【主治】

1. 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自不渴、脉沉者。

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腼动,振振欲擗地者。

【方义体会】

“真武”者,有镇伏水泛之义。水湿为病,或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以下注,则腹泻便溏;或以上冲,则呕逆喘满,清阳不得以升,浊阴不得以降,头眩短气,小便不利,故以助阳行水之法治之。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水,以助阳气;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即助附子阳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生白芍,一者敛阴和血益肝,再者缓急和营,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临证中,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倍生姜。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古云:“治水责之于脾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故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临床应用】

一、小儿喘咳,水肿久不愈

例:贺××,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诊见:颜面黄而浮肿,腹大,下肢肿满,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干呕.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纳.“喘”,“肿”为其主症,故先以小青龙汤轻剂治之。次日,呕止,咳喘大减,继以真武汤轻剂,只三剂而收全效。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例:李X,女,38岁。一年前因患慢性肾炎住院治疗,经治疗三月余,病情稳定,出院养息。近日由于体劳过度,面浮身肿,尿量减少,化验尿蛋自(+++)。患者不愿接受激素治疗,遂求余诊之。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腹胀,短气,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脉沉而细。治之真武汤、胃苓汤,二方各三剂,令其交替服用。二诊,患者上身浮肿消失,腹胀大减,小便量增,再以真武汤令服三剂。三诊,患者精神很好,饮食略增,仍腰酸困,四肢乏力,触之六脉皆沉。治以真武汤、济生肾气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于后半月余,诸证解除,赴医院化验,尿蛋白消失。

三、胃下垂重症

例:杨xx,男,50岁。患者在煤矿井下工作二十余年,五年前曾患气管炎,遇劳则咳喘加重。近一年来,时感腹部下坠疼痛,双腿沉重,浮肿,入院诊治,诊断为肺气肿、胃下垂,经治数月,诸症无减。患者情绪消沉,思想悲观,病情颇重。医院邀余会诊,诊见:面色苍白,精神不佳,喘息咳唾,腰以下浮肿明显,饮食甚少,小便不利。自述:每饭后则胃部重坠疼痛加重,甚者不能饮食。患者形体瘦弱,腹部胀大,畏寒肢冷,尺脉微弱。先以苓姜术甘汤二剂治之,服后,喘息减轻,余症无变,遂处以真武汤,令服四剂。三诊小便增加,腹胀减,精神好转。再与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二方各五剂,令其交替服用。二月后,浮肿消失,痛感已除,饮食如常,随后出院。后患者自学气功养息,至今健康无恙。

胃下垂是脾气下陷的常见症。祖国医学认为,此多由于素体虚弱,劳倦过度所致。一般多用升阳补脾方药治疗。脾阳是靠肾阳来温煦的,此例不仅脾阳虚,肾阳也虚,所见水肿胀满诸症,正是此因,故以真武汤为主与治得效。



3温经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生白芍6g 川芎6g 人参6g 阿胶6g 牡丹皮6g 甘草6g 半夏6g 麦冬9g

【主治】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漏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方义体会】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血虚而淤,非纯用祛淤之法所宜,当以温经散寒与养血祛淤并用,使血得温则行,血行淤消,诸证可愈。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兼通血脉;当归.川芎活血化淤,养血调经;阿胶、芍药、麦冬合当归和肝血养肝阴;丹皮既可助桂枝,川芎祛淤通经,并能退虚热;人参、甘草,生姜、半夏,益气和胃,以资生化之源.各药合剂,以奏温经通脉,养血祛淤之功。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例:阎××,男,62岁。1964年,8月7日初诊。患者会阴部胀痛三月余,伴有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症。入院治疗,经直肠指诊,前列腺充血增大、压痛,诊为前列腺炎。中西医治疗月余不效,邀余诊之。诊见:形体消瘦,情绪低沉,脉沉而细,舌淡苔白,自诉:会阴部隐痛不休,痛引少腹,腰酸重。每与热水坐浴,少得舒适,辨此为下焦虚寒、淤血阻滞。拟吴萸9克、当归12克、生白芍9克、川芎6克、党参15克、桂枝9克、阿胶10克(烊化)、丹皮6克、麦冬9克、半夏6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服用五剂,诸痛大减,精神好转,又拟上方与“当归生姜羊肉汤”二方各服五剂,此症渐愈。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系常见病,且中老年居多。久病此患,下焦气血淤阻,往往误用清热解毒及抗生素类,使其局部淤滞加甚.临证需明此理;慢性感染系局部淤血阻散日久所致,其本乃属血滞寒凝,固多采用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淤。曾治此类数例,皆取效。

2、治疗痛经

例:范××,女,24岁,痛经二年多,服药多剂,终不见愈。主诉:经期先后不定,经色暗红,并伴血块,每痛经时,手足厥冷,饮食不进,其状甚苦;触其六脉沉而细弦。手足不温,拟温经汤原方,嘱其每逢经前四,五日、服之二、三剂,当月服后即效,后自持此方,按嘱服药,痛经解除。




4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60g 半夏9g 人参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枣4枚

【主治】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体会】《金厦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方中所用麦门冬,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惬当之剂。

【临床应用】一、肺结核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例:牛××,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医院治疗后渐渐好转,此次发病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控制病状,故找余诊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作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轻,咽喉较以前舒适,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长期服用西药抗捞药“雷米封’等巩固疗效。二、慢性消化道溃疡患此类病者,多以温燥渗湿方药治之,久而久之,则出现温燥伤阴之弊,证见: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余常以“麦门冬汤”加乳香研末冲服,予以治之。既养胃气、护胃阴、生津润燥,又可清虚热除烦止痛。三、咽炎、喉炎干操疼痛,咽食不爽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川贝母9克,一、二剂可愈。四、神经衰弱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证见: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精种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治疗,令其交替服用一段时间,效果很好。例:何x,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五、治疗胃痛例:曹××,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余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5桂枝茯苓丸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10g 茯苓12g 丹皮10g 芍药12g 桃仁10g

【用法】

水煎服或和蜜为丸。

【主治】

淤血留结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

【方义体会】

方用桂枝温经通脉,促进血循;茯苓上益心脾,下利湿浊;芍药滋阴柔肝,合丹皮凉血清淤热;桃仁活血化淤以破症痼。诸药相伍,则血脉通,淤血化,症块消而诸症除。

【临床应用】

一、 治疗子宫肌瘤

例:唐××,女,45岁。子宫体部有一8×6Cm大小的肌瘤。每至月事行则下血不止,少则七八日,多则十几日,且色黑量多。患者面色苍白,唇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腰困腹痛,少腹拒按,小便频数,脉沉滑,舌淡苔白。予以桂枝茯苓丸汤,桂枝10克、生自芍12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l0克、加土鳖虫6克、山甲珠12克,水煎饭前服三剂。一剂后,少腹痛甚,嘱其继服。三剂毕,从阴道流出黑色淤血数块后疼痛大减。后又与桂枝获苓丸合自拟夏枯消瘤丸,桂枝、生自芍、茯苓、丹皮、桃仁、三棱、莪术、甲珠、川贝母、元参、煅牡蛎、煅花蕊石、夏枯草等,共为丸剂。先后服用近两月,而下血止,腹痛除。经查:瘤体萎缩。

二、治疗高血压病

例:朱×,女,34岁。患高血压病近五年,血压常在l70/100mmHg左右。患者素体肥胖,颜面较红,口唇微紫,头痛如刺,心烦失眠,月经推迟,量少色暗,脉象弦滑,舌质暗,苔薄黄。予以桂枝茯苓丸汤加味,桂枝9克、茯苓12克,生白芍12克、桃仁9克,丹皮10克、石决明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水煎服,二剂后诸症大减,又令服三剂则诸症渐除。查血压150/90mmHg。后血压偶有反复,但诸症不显,嘱其服用一些降压药结合体育锻炼,血压一直较为平稳。

三、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例:康××,女,48岁。近毕年来,头痛头昏,性情暴躁,两肋憋胀,失眠健忘。目赤面青,有时耳鸣日眩,焦虑不安,月经一、二月,二、三月一行不定,量时多时少,色黑有块,少腹胀痛,每至行经前诸症更甚。脉象弦滑,舌紫暗。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疏予“桂枝茯苓丸汤”:桂枝9克、生白芍12克,茯苓12克、桃仁9克、丹皮12克加柴胡1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五剂,水煎饭前服,每日一剂。药毕,诸症见轻。后行月事,流出血水伴淤血数块,后诸症逐渐消失,月经就此而终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称“脉管炎”),中医称为“脱骨疽”。先父门纯德老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曾系统观察了850余例“脉管炎”患者,探索出一套治疗方法,笔者侍诊于先父身边十余年,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略知一二,兹简介如下。


1病因病机

“脉管炎”病例中90%的患者局部有受冻史,或是素体阳虚,局部感受寒邪,损伤阳气,失于温煦而致阳虚瘀凝,气滞血瘀日久可致正虚邪盛,局部出现溃烂、坏死,甚至肢节脱落。有的出现阴虚化热或湿热蕴毒的证侯。因此,先父认为本病是以寒为“本”,以瘀为“标”,以热为“变”。

2辨证分型与治疗

1、寒凝血滞型

证见趾(指)温降低,肢端怕冷,触之冰凉,遇冷疼重,夜间痛剧。重者出现坏疽,肢端溃烂、脱落。

凡疼痛剧烈,患肢冰冷,皮肤青紫者常以乌头桂枝汤温通经脉以祛积寒;

手足冷痛,上肢尤甚,皮肤苍白投当归四逆汤扶助心阳以驱寒凝,

兼有肢体麻木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活络;

四肢冷痛,下肢为甚者常用白术附子汤温暖下元。

若兼有脾胃虚寒诸证者,则结合温补脾阳,常用理中汤、《本事》温脾汤温中宫以暖四旁。

先父认为:人体阳气,根于肾、充于脾、行之于心。因此宜兴肾阳、补脾阳、通心阳以祛寒凝。粗略缉计,此型约占“脉管炎”的75%以上,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2、气血瘀阻型

若兼见皮色紫红微肿或成斑成索,触之发硬疼痛,习以活络效灵丹(张锡纯方)加桃仁、红花、地龙、山甲珠、䗪虫等;兼有肢端稍冷,肢体酸胀者,常以身痛逐瘀汤为主。

3、阴虚化热型

证见患肢红肿,局部发热,疡久不愈,脓液腥臭,疼痛较剧,手足心发热,脉细数。治以清热养阴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常加薏仁、夏枯草、地龙、龟板之类。

4、湿热蕴毒型

证见患肢局部红肿有灼热感,疡面渐大,味臭,脓多而黄稠,疼痛剧烈,夜间尤甚。此当急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常加夏枯草、苍术、黄柏、大黄之类。

先父认为,阴虚化热、湿热蕴毒二型,皆属“脉管炎”病的“变”证。此时病势较重,治疗时药量要大,病重时可日服二剂,必要时可以药代饮。否则“杯水车薪”药难胜病。

5、气血两虚型

证见体质消瘦,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趾(指)甲厚脆,溃疡面暗红,脓液稀少,久不愈合,疼痛绵绵,脉多沉弱无力。常以补养气血的人参养荣汤、炙甘草汤等治疗。

6、正虚邪陷型

证见面容憔悴,精神疲惫,患趾(指)暗灰或黑干枯萎,溃疡深陷,脓液淡灰稀薄,外露骨质变黑,久不愈合。常以扶阳气、补精血的阳和汤加黄芪治疗。

先父认为,临证除治疗虚损外,还宜结合治“本寒”、“标瘀”。常以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方药与补养气血或扶阳填精的方药交替服用方可获效。

临床实践中,只要抓住“脉管炎”病的“本寒”、“标瘀”,部分患者变证和后期虚损的病机规律,掌握好兴阳温经为主,活血化瘀,补益精血为辅的治疗法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形式,突出重点,整体治疗,全面照顾,多可缩短疗程,早日痊愈。


3案例


1、王某,男,31岁,农民。1984年4月8日初诊。1978年下肢受冻,始觉左足冷痛,1984年春冷疼加重,夜不能寐,间歇跛行。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左下肢肌肉萎缩,左大趾干硬,趾端破溃,趾甲厚脆。局部颜色苍白,左趺阳脉极弱。举垂试验阳性。寸口脉沉弱,舌淡白。辨为寒凝血滞、兼脾阳虚。治以兴阳祛寒、温经活血兼补脾,运用方组如下:

一方:制川乌10克,桂枝9克,生白芍6克,炙甘草6克,蜂蜜20克,生姜9克,红枣4枚。

二方:厚朴12克,干姜9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川军6克,炙甘草6克。

三方:当归20克,丹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桂枝10克,䗪虫6克(研末冲服)

四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9克,木香6克,砂仁6克,藿香6克,生姜9克,红枣4枚。

上方按顺序各服一剂,反复四轮。食欲增加,腹胀便秘已除,精神好转。大趾端处仍硬,溃疡未愈合。此虽阳气渐复,但气血尚衰。治宜温经通脉、补养气血。又补入人参养荣汤。三方反复十轮。

服药后,左大趾硬皮脱掉,趾端溃疡愈合,已能劳动。


2、刘某,男,36岁,民办教师。1982年4月28日初诊时左足患“脉管炎”已高位截肢,右足外侧及大趾、次趾、小趾皆溃烂,中趾呈干性坏死,无名趾骨已脱落。局部肿胀红紫,溃疡处脓多而黄稠,气味腥臭,疼痛剧烈,辨为湿热蕴毒,活血胜湿。拟方组如下:

一方:银花60克,公英60克,紫地丁30克,连翘9克,夏枯草30克,黄柏9克,苍术15克,川军8克。

二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薏仁30克,益母草30克,䗪虫9克(冲服)。上两方交替服6轮后,溃疡明显缩小,在原方组上略事增损,击鼓再进。

又入人参养荣汤,三方隔日一剂,两月后中趾死骨脱落愈合。后以当归四逆汤、生化场、人参养荣汤交替服用而告愈。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