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经方要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葛根汤)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5-05

经方要点:桂枝加葛根汤医案(图1)

【组成】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方解】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所致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但有汗出恶风,是素体血虚。所以用桂枝汤减桂枝和白芍的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


【方证要点】1、太阳柔痉证:以发热、汗出、恶风、项背肌肉强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项背拘急不利、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2、常用于感冒、项背部神经痛、头项僵痛、肩酸痛、落枕、颈椎病、睑下垂、痢疾初起、猩红热、胃痛、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僵人综合征等属于营卫不和,但经脉郁滞较突出者。3、“几几”的“几”所指的病位在人身后背至头。所指的动作如麻雀啄食,边啄食,边抬头望望四周,连啄连望,其头颈俯仰之象,恰似其征。4、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类似方证鉴别】

1、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者都是太阳经输不利,但桂枝加葛根汤证是表虚证,葛根汤是表实证,其区别在于一汗出恶风,一无汗恶风。

2、桂枝加葛根汤与栝楼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是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所致津液运行不畅,而见脉浮;栝楼桂枝汤是邪阻经脉营卫运行不利及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见脉沉迟。【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医案】

①项背拘急案(刘渡舟医案)

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0克,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②失眠案(黎崇裕医案)

男32岁2012-10-13就诊。体型壮实,睡眠不佳多年,多梦,心烦,肩膀酸痛,平素疲劳乏力,易出汗,不怕冷,大小便正常,胃纳可。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左脉弦略数略沉,右脉沉细。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红枣5枚,葛根20克,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酸枣仁20克,川芎10克,知母6克,茯苓10克,牡蛎30克,淮小麦30克,何首乌10克。 5剂

此例老失眠患者效果是最佳的,患者服用第三剂的时候回访说服用此方后比较好睡,嘱咐其把用药用完,可以再用五剂,因为有肩膀酸痛,易出汗,则加桂枝加葛根汤,何首乌功能主治:养血滋阴;主血虚头昏目眩;失眠等; 《重庆堂随笔》:“何首乌,内调气血,外散疮痈、功近当归,亦是血中气药。第当归香窜,主血分风寒之病,首乌不香,主血分风热之疾为异耳”。.《本草正义》:“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具有阴阳平秘作用,非如地黄之偏于阴凝可比。”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因为左脉弦略数略沉则加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加淮小麦是甘麦大枣汤意调整阴阳,且有疏肝养肝之意。


③许叔微医案

庚戌,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此方,尽二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日然。予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止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④蒲辅周医案

男4岁半。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人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性,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发绀,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时有谵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腹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药敏试验对多种抗生素等药物不敏感,入院9天后请我院中医会诊。诊时患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未竭,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上药用文火煎取180ml,每4小时服30ml。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


⑤刘渡舟医案

男41岁。患病3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⑥吴佩衡医案

女1岁。于1961年8月19日因发热一日,腹泻十多次,粪便带红白黏液,经昆明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断为“菌痢”收住儿科病房治疗。据住院病例所载,8月22日大便培养报告检出志贺氏菌。8月22日起用氯霉素治疗。8月24日加用多粘菌素,并加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但腹泻不止,体温仍39℃左右(肛温)。8月28日血常规:红细胞3.15x109/L,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总数13.6x10'/L,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0%,单核巨噬细胞2%。患儿住院10日,经用多种抗菌药物及中药治疗,仍未见好转,于8月29日邀余会诊。

当日下午诊视,见患儿卧床,正在输液,面红身热,体温40.5℃(肛温),衰弱无神,唇口干燥,眼眶凹陷。但见其母频频喂饮,时闻啼声,气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动则易惊怖。询及今日大便已十余次,每次数量不多,红白黏液混杂,小便短少。指纹色赤而浮,舌苔粉白。此系内伤饮食,复感表邪,表证不解,邪气又陷人阳明,遂成太阳阳明合病下痢之证。如过早施用清热止痢及苦寒泻下之剂,易伤里气,若表邪深陷,则痢无止期,此证已属二阳合病,当以解表兼以升提陷入阳明经邪之法治之。建议暂停前面所用中西药物,拟桂葛汤一剂。桂枝10克,葛根10克,杭芍6克,生姜2小片,大枣3枚,甘草3克。当晚喂服2次,至夜有微汗出,身热稍退。次晨又煎服第三次,日内照方服完二剂。每次喂药后片刻,均有热汗徐徐外出。于30日晚体温降至37.8℃(肛温)大便终日未见泻痢。

9月1日复诊:体温37.2℃(肛温),大便3次,已为粪质,色黄而溏薄,末见脓血状物。其母所述,患儿热退之后不再发惊,能安静,稍进乳食。此时虽然发热已退,腹泻已止,但见面色转淡,嗜卧无神,指纹色淡仅隐隐可见,口唇回润,干渴之状已不见,舌苔转白转润。此系病邪已退,中焦脾胃虚弱,须当调补中气,健运脾胃以善其后,拟归芍理中汤加味治之。上方连服3剂,9月4日诊视,患儿于服药后第二、三日,均未解大便,一切情况尚好,今日大便两次,色黄微溏,体温已平,精神转佳,乳食如常。9月1日和5日曾各取大便标本作细菌培养,均未检出痢疾杆菌,遂调理数日,痊愈出院。5.《古方新用》医案俄某某,男,50岁,甘肃环县人,千部,1976年8月18日初诊。患者于两月前因突然吐血昏迷而入院,经住院检查治疗两月余,原因仍不清,诊断不明,但病情已好转,故出院,后又到兰州诊治。现在患者自感头晕,走路不稳,舌向右歪,苔薄白,脉沉迟,方用桂枝汤加花粉、葛根治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花粉9克,葛根12克,水煎分两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走路较稳,头晕好转。连服12剂后,诸症消失,舌正不歪,脉转和缓,又去医院检查一次,也无阳性发现,遂回家休息,至今再未复发。


标签: 刘渡舟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