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名医医案 > 正文

张仲景经方治身痛十法和治痛证34法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5-30

1.jpg

身痛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多处记载,探其病机为邪气阻滞,不通则痛或气血阴阳虚损,不荣则痛。其治法大致可归纳以下十法:发汗散寒止痛法、益气养营止痛法、温阳利水散寒止痛法、祛风湿止痛法、解表利水止痛法、和解肌表止痛法、温中补虚止痛法、解毒散瘀止痛法、益卫固表除湿止痛法、解暑除湿止痛法。


身痛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多处描述,如“身疼”、“身痛“、“身疼痛”、“身体痛”、“身体(骨节)疼烦”、“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腰背疼痛”、“身重而疼痛”、“四肢酸疼”、“身疼重”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身痛证之法,立法详备,组方严谨,有较高的临床使用和指导价值。本文就仲景治身痛证之法,梳理如下。


1、发汗散寒止痛法

此法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身痛的治法。适用于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兼见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代表方如:麻黄汤、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该条文论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所导致的“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的治法。对于身痛证的解释,柯韵伯认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太阳脉抵腰中,故腰痛;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对此卫郁营滞之证,当发汗散寒以止痛,仲景以麻黄汤治之。其中用麻黄发汗,解卫气之郁,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加强发汗解表散风寒之力,使身痛之证得解。又如《伤寒论》第 38条,大青龙汤证之“身疼痛”亦属于此法的运用:“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证之“身疼痛”的病机与麻黄汤证相同,惟其不同在于大青龙汤证之肌腠郁闭较甚,且兼有里热。诚如尤在泾所云“……阳气既实,表不得通,闭热在经,则脉紧身痛,不汗出而烦躁也……”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的用量治其表闭,更加石膏以清里之郁热。表闭除,里热清,则身痛除。对于该法的禁忌症如《伤寒论》第 50 条所述:“脉浮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

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故身疼痛而“荣气不足,尺中迟”者当禁用此法。此外对于疮家而身疼痛者亦不适宜此法。


2、益气养营止痛法

此法适用于发汗后,气营两虚身疼痛的治法。代表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伤寒论》第 62 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盖发汗后,若表证已解,身疼痛当愈,若身疼痛不减,脉亦不浮,反见沉迟,沉迟为里虚,可见此身疼痛已不是卫闭营郁,而是营血虚而筋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如成无己所说:“脉沉迟者,营血不足也。”又如发汗散寒止痛法之禁忌症:“荣气不足”证,即《伤寒论》第 50 条“脉浮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与第 62 条新加汤证实属类似,故亦可应用此法之桂枝新加汤治之。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以养营通阳,更加人参益气阴以养血,身疼痛自当愈。


3、温阳利水散寒止痛法

此法适用于少阴阳虚寒盛、水湿凝滞所致的“身体痛”、“骨节痛”、“四肢沉重疼痛”证。代表方:真武汤、附子汤、四逆汤等。

《伤寒论》第 305 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证之身痛,乃少阴阳虚,水气寒湿凝滞,不通则痛,其证还见手足寒、脉沉等。诚如钱天来云:“……此以脉沉而手足寒,则知寒邪过盛,阳气不流,营阴滞涩,故身体骨节皆痛耳。且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脉之见证也,故谓之少阴病,而以附子汤主之,以温补其虚寒也。”该方重用附子(二枚),目的在于温补元阳以散寒邪,伍以参、术、苓、芍,不但能温阳胜寒,且能逐水镇痛。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证之四肢沉重疼痛乃是由于肾阳虚衰,水寒之气外攻于表所致,故取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此外对于阳气外亡,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充达于四肢而痛者,宜四逆汤回阳救逆驱寒,阳回寒去则疼痛自止。


4、祛风湿止痛法

1、祛风除湿止痛法本法适用于风湿俱盛所致的周身疼痛。代表方如麻杏苡甘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其中麻杏苡甘汤用于风湿并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之证。故用麻黄疏风散邪,除湿温经;杏仁宣肺卫之表,充卫通阳;苡仁除湿祛风,兼能运脾化湿;甘草和诸药。四药合用有除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而三附子汤用于治疗风湿俱盛,兼表(里)阳虚之证。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之风湿俱盛,表阳已虚之证,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除湿;大便硬者,则用白术附子汤以祛风湿止痛兼通便;若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之风湿俱盛,而表里阳气皆虚之证,则用甘草附子汤,除祛风除湿之外,又兼温助表里之阳,从而达到止痛之效果。

2、发汗散寒除湿止痛法本法适用于寒湿俱盛所致的“身疼烦“证。代表方如麻黄加术汤。

寒湿相合,侵袭肌表,阳被湿遏,气血运行不畅身烦疼者,宜麻黄加术汤发其汗。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过汗,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是寒湿之邪微汗而解,身痛自除。

3、祛风除湿滋阴清热止痛法此法适用于风寒湿日久化热所致的“肢节疼痛“证。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该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化裁而来。方中麻黄、桂枝、防风温经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滋阴清热,和阴行痹于里;白术、附子助阳除湿于内;甘草、大枣调和脾胃于中。诸药共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滋阴清热。


5、解表利水止痛法

此法用于治疗霍乱之表里同病身疼痛。代表方:五苓散

《伤寒论》第 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吐泻多由于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像这种既有吐利,又有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表里同病之证治法当先辨别表里症轻重。若吐利兼见身疼痛表证,口渴小便不利,偏于表证者,用五苓散分利兼解表,身痛自可除。


6、和解肌表止痛法

此法适用于营卫不和,邪阻肌表之身痛证。代表方:桂枝汤。

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诸证中虽无身疼痛一证,但在其他条文中却有描述,如《伤寒论》第 91 条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痛疼,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表宜桂枝汤”;第 372条之“下利腹胀满身体痛疼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第 387 条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从上述条文来看,身疼痛证亦属桂枝汤证之一。因此对于营卫不和之表虚证,由于邪阻肌表,经脉凝滞不通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温通经脉,祛邪而止痛。


7温中补虚止痛法

此法适用于虚劳气血阴阳不足, 肌肉失养之“四肢酸疼“证。代表方: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虚劳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因脾主肌肉、四肢,小建中汤通过温补中焦脾胃,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肌肉关节得以濡养,故而四肢酸疼尽除。


8、解毒散瘀止痛法

此法适用于疫毒蕴于血脉之“阴毒”身痛如被杖证。代表方: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阴毒之谓病,面目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阴”,是指疫毒在阴分而言。疫毒在阴分,则见面目暗青之阴证,故谓之阴毒。所谓“毒”者,邪气蕴郁不解之意也。“身痛如被杖”,实乃邪气蕴结血脉不通所致,故宜散邪解毒、活血祛瘀为治。该方重用升麻,借其升散之力以达透邪解毒之功,故《本经》谓其“主解百毒”;鳖甲既可行血散瘀,又可领诸药入阴分以搜毒;当归活血;甘草解毒。诸药并用以达到解毒散瘀止痛之目的。


9、益卫固表除湿止痛法

本法用于表气虚兼水湿内郁肌肉所致的“身疼重“之证。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以桂枝汤微解其表,和其营卫;黄芪益卫实表,且与桂枝、生姜配伍,则有化气行水之力。诸药合用可除肌肉间水湿,卫表固,身疼重自可止。


10、解暑除湿止痛法

本法适用于太阳中暍,暑湿阻滞之“身热疼重”之证。代表方: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篇:“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饮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因暑湿之邪阻于皮肤肌肉,气血不通,故身热疼重。瓜蒂性苦寒,善去周身四肢水湿,水湿去而暑邪无所依,身热疼重自解。此为治中暑兼湿之身疼痛之法。

此外还有如柴胡桂枝汤、乌头桂枝汤等其他有关身疼痛证治,亦属于上述十法的范畴,兹不赘述。


综上,仲景对身痛证的治法,大体上为以上十法。这些治法,多从身痛证的病因病机着手,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本的思想。身痛证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感风寒湿暑邪,阻滞筋脉肌肉骨节,不通则痛;内伤阴阳气血津液虚损,不荣则痛。其病性亦有寒、热、虚、实及虚实夹杂之分。因此在临证中,只要详加辨证,合理地选用相应的治法和经方,身痛证治疗起来应该不是难事。


精读医圣仲景治痛证34法!

1.解表治痛法:适用于六淫外邪侵犯肌表所致的头、身、骨节疼痛诸痛证。 

2.发汗解表法:如太阳伤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症,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止痛;若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以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散寒,兼清里热。

3.解肌和营法:太阳中风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4. 祛风除湿法: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以治风寒湿邪留滞肌表、骨节之湿病、历节病。如寒湿犯表见身烦疼,恶寒发热等症,用麻黄加术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表阳虚而风邪偏盛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者,用桂枝附子汤,风湿表阳虚而湿邪偏盛者宜用白术附子汤;风湿历节证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等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5. 发汗除饮法:饮水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的溢饮见身体疼重等症,当因势利导,汗而发之。如饮盛于表而兼郁热者,用大青龙汤;表寒里饮俱盛者,则宜小青龙汤。“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亦“当发其汗”,如风水挟热证用越婢汤即是其例。 

6.散寒除湿治痛法:适用于寒湿痹阻所致的腰腿痛。如寒湿历节证见关节剧痛不得屈伸,用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止痛;寒湿痹阻于腰部的肾着病,有腰以下冷痛、身体重等症,则以甘姜苓术汤散寒除湿以通痹止痛。 

7.和解治痛法:用于少阳枢机不利或胃肠不和、肝脾不调之痛证。

8. 和解少阳法:邪犯少阳,正邪交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腹痛、或头痛、胸满胁痛等症,治以小柴胡汤。

9. 调和肠胃法:邪犯肠胃,上热下寒而见“腹中痛,欲呕吐者”,宜清上温下,调和肠胃,方用黄连汤。

10. 调和肝脾法:肝脾失调,气血郁滞而致“妇人怀妊,腹中 痛”或妇人杂病“腹中诸疾痛”,皆可用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以调和肝脾、畅利气血而止腹痛。

11.清热治痛法:用于邪热或兼挟痰、瘀等病邪所致的诸痛证。邪热得清,痰、瘀等邪得除则其痛自止。 

12. 清热解毒法:少阴客热咽痛,用甘草汤清热解毒止痛;若服之不效,再加桔梗(方名桔梗汤)以增强开肺利咽、散结止痛作用。升麻鳖甲汤能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用于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之阳毒病;该方去雄黄、蜀椒则治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之阴毒病。

13. 清热化痰法:咽中伤生疮属邪热与痰浊郁闭者,用苦酒汤清热涤痰、敛疮止痛;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的小结胸证,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

14. 清宣郁热法: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用于心中懊 或结痛的热扰胸膈证;“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此方以栀子、豆豉之升宣清心解烦,以大黄、枳实之苦降除积泻热。

15. 养阴清热法:阴液亏耗,虚火上扰的少阴咽痛证,治以猪肤汤滋阴润燥,清热止痛。6.涌吐治痛法因饮食不节致宿食停滞于上脘,见脘腹胀满疼痛、泛恶欲吐、胸闷等症,以瓜蒂散因其势而吐之。

16.攻下治痛法:用于里实积滞腑气不通,或水饮内停胸胁、瘀热阻滞肠腑所致的胸胁、脘、腹诸痛证。

17. 通里攻下法:阳明腑实证腑气壅闭不通,见腹满胀痛拒按,或绕脐痛,潮热,谵语等症,以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胀重于积的腹满痛便闭证,宜行气泄满,泻热通便,方用厚朴三物汤。

18. 温下寒积法:用于寒实积冷结滞于胸胁、胃肠之病证。因其寒非温不散,其结非下不除,故将温、下两法合用。如寒实结胸见胸胁及心下硬痛,用三物白散温下寒实,涤痰破结;寒实积滞胃肠,见胁腹疼痛,大便秘结者,用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积;“心腹胀痛,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急当攻逐冷积,方用三物备急丸。

19. 攻逐水饮法:悬饮见“咳唾引痛”等症,以十枣汤破积逐水;水热互结之大结胸证表现为“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20. 通下瘀热法:热毒内蕴,营血瘀滞肠中而成肠痈,有发热、腹痛等症,治宜清热解毒,通下瘀热,方用大黄牡丹汤。

21.温补治痛法:用于阳气不足之诸虚痛证。

22. 温中补虚法:脾气不足,中焦虚寒见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或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相乘而见“腹中急痛”等症,皆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中阳虚衰,中焦寒盛,阴寒凝滞而见“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以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祛寒止痛。

23. 温阳散寒法:胸痹病因中阳不足,胸阳不振,见胸胁逆满疼痛、脘腹冷痛等症,治以人参汤温阳固本;腹满病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者,以附子粳米汤温阳散寒,降逆止痛;寒疝病脐腹部剧痛阵作,汗出肢冷者,以大乌头煎温阳止痛,逐寒散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势剧烈者,为阴寒痼结之心(胃脘部)痛,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止痛。

24. 温补肾阳法:少阴阳虚,寒湿痹阻,见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以附子汤温经扶阳,散寒除湿止痛。此方亦可治妇人妊娠阳虚寒盛之腹痛而胎动不安。少阴阳虚水泛,见心悸、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虚劳病肾阳不足而见腰痛、少腹拘急者,用肾气丸温补肾阳,振奋肾气。

25. 温肝和胃法:胃阳不足,寒饮内停,浊阴挟肝寒之气循经上逆,而见头痛(巅顶为甚)、干呕者,用吴茱萸汤温肝暖胃,化饮降逆止痛。

26. 益气养营法: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气营,经脉失养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益气养营止痛。

27.通阳宣痹治痛法:适用于胸痹心痛病。如胸痹病上焦阳气不足,中、下焦阴寒痰浊上乘痹阻胸阳,见胸背痛、短气等症,以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宣痹,豁痰下气;若见心痛彻背、不能平卧者,则以上方加半夏逐饮降逆化痰,是为栝蒌薤白半夏汤。

28.行气治痛法:用于因气滞为主所致之痛证。如肝脏受邪而气血郁滞的肝着病,以胸胁胀闷疼痛为主症,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以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活血止痛。 

29.理血治痛法:用于血虚失于濡养或瘀血阻滞之诸痛证。

30. 养血和血法:如血虚内寒的“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或妇人产后血虚里寒“腹中 痛”,治疗皆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和血,散寒止痛;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而致妊娠下血、腹中痛者,以胶艾汤调补冲任,固经养血。

31. 活血祛瘀法:如“产妇腹痛,……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用下瘀血汤破血逐瘀;瘀血内阻致“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以土瓜根散活血通瘀,调经止痛;妇人“腹中血气刺痛”,以红蓝花酒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32.安蛔止痛法:用于蛔虫内扰的腹痛证。如蛔厥证,治以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以甘草粉蜜汤安蛔缓痛。


33.针刺治痛法:太阳少阳并病,见头项强痛、眩冒等症,刺大椎以解太阳表邪,刺肝俞、肺俞以泻少阳之邪;见腹满短气、胁下及心痛、耳前后肿等症,当先用针刺法泄经络闭郁之热,待病情略减后再随证以他药治之。

34.搐鼻治痛法:搐鼻法是将药物纳入鼻腔,借其辛香宣散开窍作用以祛邪治病的一种外治法。仲景用其治疗寒湿上犯而见头痛、鼻塞而烦之证。该证有论无方,注家有主张用瓜蒂散者,亦有谓可用《证治准绳》辛荑散者,皆可参。

综上可见,张仲景治疗痛证,涉及面广,内容极为丰富。就其痛证的部位而言,有头、咽喉、胸、胁、心下、腹、腰、四肢及身痛之别;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宿食内积、痰饮内停、瘀血阻滞、虫毒内扰以及失治、误治伤正之异;病变性质有寒、热、虚、实及其相互兼挟、错杂之分;治法有解表散邪、通里攻下、温补等十四法之不同;其方法亦灵活多样,以内服汤药为主,又有针刺、搐鼻两种外治法,这充分体现了审证求因、治病求本、重在辨证,而非见痛止痛、见头医头的辨证论治精神。仲景辨治痛证,法度严谨,内容翔实,堪为后世医家治痛之典范。今后,还应就其辨治痛证之规律及方药配伍作进一步的研究。


经方的生命力,贵在临床疗效,其运用的思路和方法,在乎医者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深化和总结。现就个人的体会,抛砖引玉,陈述于后:


正确理解原文

翻开古今伤寒注本,对原文见仁见智,有的羽翼了伤寒,能帮助理解原文的精神,于人有启迪;有的却是望文生义,越解越玄乎,使人坠入五里雾中,毫无裨益。对伤寒原文的理解,应本着是否能指导临床,服务临床为原则。反之,无论其说得如何头头是道,亦不可从。

比如,有的注家解释,“太阳病”:谓太者,巨也,最也。太阳者,天之与日也,云云。

类似这种解释,不少注本随处可见,实际是使学者作难,别无他益。因为《伤寒论》的原文,朴实无华,实实在在,没有半点虚设的文字游戏。所以如果从其本来的原文排序,如太阳表证的麻黄汤证的有关条文,前后连贯起来看,俨似一份病历的雏形。首先是表证的提纲,次之是主症、鉴别诊断、方药加减运用,以及药后的种种变局,只要前后贯通,表证的理法方药就跃然纸上,眉目清晰可察。如仅在个别文字做文章,即使穷极其意也不着要领。

那么,对原文究竟该如何理解?概括地说是:

一是尊重原文本意,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概括了表证的主要脉证,故有太阳病提纲之称,如此解释足矣,无须作别的演绎。

二是注重原文前后连贯,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不能认为有脉浮的、脉浮而数的就用麻黄汤,而应当把“脉阴阳俱紧”,结合主症全面认定麻黄汤表实证的脉是浮紧而数,这才符合临床实际,有指导意义。

三是注意无方条文,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是指服用小柴胡汤的疗效而言,但如果把原文反其意,读成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都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这样领悟原文之意,小柴胡汤的临床适应,也就随之扩大。再如“病常自汗出者”与“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这两条实际是指桂枝汤证的病机,临床上凡常自汗出而藏无他病者,皆可用桂枝汤。


附一医案以说明。

曾治一小男孩,13岁,经常自汗出,入睡更甚,饮食、二便均正常,其他无不适,脉缓,舌苔薄润。胸透:肺门处有一钙化点,肺纹理增粗,但不咳嗽,无肺系证候。白细胞20X 10(的9次方)/L。

处方:桂枝、白芍各9g,炙甘草3g,生姜2片,大枣2枚,生龙牡各10g。服2剂,汗止,白细胞6X10(的9次方)/L。嘱服2剂巩固。

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四是抓住原文的对比分析,论中许多条文是从对比入手来理解,以便把条文的精神落到临床实处,如“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条原文,实际是指出桂枝汤的作用为解肌发汗,同时又提出与麻黄汤证鉴别,告人从表虚、表实两者对比,不要酿成失误。推而广之,实际本条是提示读者,要从表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方面去对比分析。此外,论中条文设有许多病机对比、证候对比、方药对比等,借以揭示病和证的症结所在,这些都很有临床实际意义,应当娴熟自如,以便服务于临床。

掌握病机辨证

“先议病,后议药。”

——清代名医喻嘉言教门人

所谓议病,实际上就包含病机与辨证。在《伤寒论》中病机与辨证是统一的,即有什么样的病机,临床上则有相应的主症。如桂枝汤之有汗能收、无汗能发,缘其病机都是“营卫不和”。又如五苓散能治多尿和少尿,病机皆为气化不利。


附三医案以说明

(一)笔者用五苓散治小儿遗尿多例,如某女孩14岁,每晚遗尿,父母想尽各种办法令其起床小便,未能奏效。察其形体肥胖,少言寡语,除有夜间尿床(每夜少则2~3次,量少)之外,其他一切正常,脉缓有力,舌苔薄白润.

拟以五苓散加味:茯苓15g,白术、泽泻、猪苓、桂枝、远志各10g,菖蒲6g。

服1剂,当晚即自行起床排尿,服完五剂,基本痊愈。半年后复发1次,守原方再进5剂,又获痊愈。

(二)另一年老年女性65岁,身体瘦小,有冠心病史,下肢轻度浮肿,小便每晚4~5次,并有自遗现象。脉缓弱,舌胖润。

用五苓散加味,茯苓15g,芡实20g,白术15g,猪苓、泽泻、肉桂、益智仁各10g。

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服2剂后夜尿减至1—2次,服10剂后,夜尿每晚1次,不再自遗。继之以金匮肾气丸巩固。

上述两案可以悟出,五苓散既可治少腹满,小便不利,又可治少腹满,小便自利,然其病机都是气化不利,别无二致。临床实践证明,明辨病机又是选方的关键。阳虚水停,即是病机。然而,这一病机所反映的主症,则有脏腑、病位的差异。

例如,病在肺,咳喘痰饮宿肺(如慢性支气管炎或肺心病),或病在肾,水泛四肢浮肿(如肾炎水肿),两者均可用真武汤。

(三)笔者用真武汤加味治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疗效颇佳。病者女性,年龄49岁。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22~24/12—14kPa(166-180/90-106mmHg),屡用各种降压药,始终未能降至与年龄相符的幅度。自觉头目眩晕,精神委靡,形寒肢冷,经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食欲减退,脉象沉细弱,舌体胖大,舌苔白润。

用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红参6g,茯苓、白术、白芍各10g,生黄芪15g,牛膝10g,灵磁石15g,生姜3片,日一剂。

前后服完7剂,血压为15/10kPa(106/75mmHg)。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如上所述,前者用真武汤治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肾炎是临床常法,虽然病名各异而病机则是一致的,异病同治,突出了病机特点。后者,用真武汤降高血压,临床极为少见,只要抓住肾阳虚水气上凌这一病机,认真进行鉴别诊断,使之病机与方药吻合,方可出奇制胜。

掌握病机辨证,还应从六经辨证来理顺各种病机的关系。例如六经病的病机关系,实际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病机关系,应当是病机辨证的统一整体。如太阳表证,实际就是肺合皮毛而主表的病机,太阳病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指肺系病变,如果只是狭义地理解太阳病是小肠、膀胱的病变,那是片面的,而应当从太阳所属脏腑、经络、气化功能三者来统论太阳病证的病机,这样不失偏倚,才能全面分析病机。进而言之,太阳病所出的变证,如痞满证,必然有脾胃气滞,湿热并存的病机,所以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脾胃。如果能够把六经病,层层深入地剖析病机,使之落实到治法和方药,对提高临床疗效是十分有益的。


灵活运用方药

经方组织非常严密,但又非常灵活,可谓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它的前提是以病机为基础的,具有其特定规律,一是药物的性能,一是药物的主治功用,这两者是必然一致的。

例如四逆散的组合,柴胡、芍药是肝药,枳壳、甘草是脾药,共奏疏肝理脾之功,是治肝脾不和的常用方。其药味精练,方规严明,一目了然。所以,欲使经方在临床上运用自如,必须掌握主方,剖析类方,熟悉加减,并结合后世方变通,方可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主方,用好主方。六经病皆有自己的主方,如太阳病的麻桂两方;阳明病的白虎、承气;少阳病的小柴胡汤与黄芩汤;太阴病的理中汤;少阴病的四逆汤;厥阴病的乌梅丸等。这些主方都是以本经的脏腑功能、病机、主证为基础而设立,其中任何一方都可演变出许多变方。所以,应对主方作全面的分析,以便灵活运用。

如麻黄汤方中四药为伍,麻黄辛温解表,但必须配桂枝才能发汗,否则,麻黄汤去桂枝,即为三拗汤,只是宣肺止咳而不发汗,故有“麻黄汤中不能无桂枝”的说法。如果再深入言之,麻黄为气分药,桂枝为血分药,两药合用有发汗之功,因为发汗的机制离不开“汗血同源”这个生理机制的缘故。所以,临床掌握表实的麻黄汤发汗的病机、主证,以及麻黄汤之所以能发汗等有关机制,便可运用自如。

其次,剖析类方,前人徐灵胎对伤寒方做过分类整理工作,很有启迪。伤寒的类方如麻黄汤类、桂枝汤类、柴胡汤类、白虎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陷胸汤类、四逆汤类等。以经方归类研究,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进一步研究经方的结构原理;二是以方测证,并可以了解病机的演变。同时还能洞察类方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柴胡类方与半夏泻心汤类方之间,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即是例证。

临床运用中,还应找出类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剂类方中有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等,这类方共同都能温阳利水,补脾渗湿。而在具体运用的同时,应将每一方的药物组成、主治功用,结合临床验证,取得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资料,进而找出类方中的代表方。

如苓桂剂中的苓桂术甘汤,可为这类方的首选方。用其治脑积水,可配补肾药,或加泻水药;治肺心病,可合二陈汤,或配真武汤;治胃液潴留、十二指肠溃疡,可配六君子汤;治肠炎可合健脾行气或固涩药。若从组方原则看,阳虚者加附子;气虚者加黄芪;脾虚者,重用白术;湿甚者,苍白术同用,随其证加减,权宜应变,反复验证,经方就用得活,用得精。


附一医案以说明

最近,遇一女性,50岁。诊断为颈椎增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病者头眩晕不能视物,已半年之久,经治不愈。自谓眩晕如人云里雾中,甚则呕吐,少气懒言,气虚乏力,脉细缓,舌胖润。

处方:桂枝汤加葛根、姜黄、秦艽。

服5剂后,颈项略感舒适,但眩晕不减。既然略有寸功,在原方中加天麻,再进5剂。第三诊,自诉眩晕毫无改善,颈椎亦无大益,症如前述,脉细而缓,舌体胖苔薄白。故舍颈椎增生和更年期综合征而不顾,专在“痰饮”两字上寻思。前人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仔细推敲,患者是“痰饮证”,当以温药和之。

故改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茯苓20g,白术15g,桂枝、炙甘草、法半夏、广皮、天麻各10g。

嘱服3剂。药后告谓,上药果然灵验,眩晕如失,头脑清明,不眩不晕,精神大振,身体轻爽,饮食倍增,语言有力,已能上班工作,嘱其继服7剂,以资巩固,近期疗效十分显著。’

再次,用经方要熟悉加减。有人认为经方不能变动加减,药量也不能轻易改动。此说不可从。因为经方除了六经主方外,其他各方都可说是主方加减而成,如以麻黄汤加减的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皆为麻黄汤的变局。论中用得最活的要数桂枝汤,仲景将其化裁为25首方,真可谓是灵活之至。

所以,临床上用桂枝汤加减,主治病种甚多,如治荨麻疹、皮肤瘙痒、颈椎病、肩周炎、风湿病、胃脘痛、自汗盗汗、腹痛腹泻等,用之得当真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确切疗效。笔者用桂枝汤加桑枝、芦根、滑石,治一男性,50岁,在盛夏季节遍身荨麻疹,瘙痒异常,经用扑尔敏、非那根、息斯敏等均不可缓解,且药后精神不爽。用上药3剂,近期显效。又治上肢关节疼痛,加桑枝、当归、川芎、秦艽、威灵仙等,近期疗效均很理想。

由此可知,经方的加减对提高临床疗效是无可非议的。

又次,经方亦可与后世方结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笔者在实践中,有几个常用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其一,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表虚自汗,或抵抗力差,经常感冒者是常法。桂枝汤治表虚自汗已是定法,但由于其补气固表的功效不足,故可与玉屏风散合用,以增强补虚固表的功效。

其二,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湿热痹证,临床屡见奇功。

其三,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或良附丸,治胃脘痛。本方四逆疏肝和胃,小陷胸治痰热互结胸中,良附丸温运行气消胀。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热化痰,行气消胀之功。临床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等均有明显疗效。

其四,用柴胡加龙牡合甘麦大枣汤,或合百合知母地黄汤,治更年期综合征、精神抑郁证。本方疏泄肝胆,养益心肝,是一张平淡之中见奇功的良方,不少更年期妇女,折腾得不可名状,用上方屡见功效。

其五,用当归芍药散合金铃子散,治妇人诸腹痛。笔者多年来凡遇女性下腹痛,诸如附件炎、盆腔炎、宫颈炎,只要有白带增多者(少数白带不多)用上方取效甚速,腹痛甚者加台乌、艾叶,伴腰痛者加杜仲、续断、鹿角霜,白带清稀量多加芡实、萆(解);宫颈糜烂特甚加十大功劳、野菊花,或用五味消毒饮加十大功劳、土茯苓煎水坐浴熏洗。

总之,灵活运用在于增强经方的疗效。但必须在谨守病机,知常达变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否则把经方加得面目全非,甚至加的药比原方还多,这就失去了经方的意义。因此,经方的灵活运用,必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本着增强经方疗效的前提,做到合情合理地加减,使之相得益彰。《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


标签: 张仲景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