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经方解读】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5-25

1.jpg

1.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病理表实里热水实(外热里寒);首先这里包括一个麻黄汤、越婢汤,它还有麻杏石甘汤,桂枝去芍药汤,再远一点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它去了芍药加了杏仁。

【辨证】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症状发热、恶寒、烦躁、无汗、身痛、头痛、口渴、咳嗽。

舌质红、淡红、淡。

舌苔薄黄、薄白、白、黄。

脉象浮紧、浮数、浮缓。

突出恶寒、烦躁、口渴、身痛。

【大青龙汤条文】伤寒论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瞩,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证较为严重,

一是正气较充沛,

二是,太阳病 严重恶寒无汗。

三是阳明病成分,虽然也属于初期,但程度比较厉害,热相明显!

【禁忌】由于本方发汗力颇强,故一服得汗后,应停后服,以防过剂(否则会过汗亡阳)。

凡属阳虚、表虚及有汗而烦者,均应禁用。体质较弱者,应慎用;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禁用。



2.小青龙汤(治喘神方)

【组成】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病理表实里寒里虚水实

【小青龙汤条文】

①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③.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④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⑤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小青龙汤是气管与支气管炎症的专方。是剧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镇咳剂与化痰剂,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对于以“咳”“喘”“痰稀”为主诉的呼吸系统疾病,确是名医手中的一张王牌方药。

小青龙汤的6个辨证要点:

(1)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2)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3)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4)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5)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6)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陈明等编·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9)

小青龙汤临床症状

 1.《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初期用麻黄汤,一汗而解就不会造成“寒入里”,也不会造成“心下有水气”了,水气停于胃逆于上则干呕,则咳,则喘,水气郁结营气蔽固而发热,逆于咽喉则噎,津不上承喉舌则渴,下注入肠则利,入少腹则少腹满,入输尿管则小便不利。临床症状虽多,但多为或然之症,不必悉俱。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2.《伤寒论》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水气上行冲激肺脏故咳而微喘,水气上承喉舌故不渴,营气与水邪郁结而生表热,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3.《金匮要略》《痰饮篇》说:“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则气出不续,终夜依靠在床头,根本没有办法平卧,此寒气郁于表,激而上冲肺脏所致,治疗方针解表温里,就用小青龙汤。



3.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9~12g(4两)、杏仁9g(50个去皮尖)、甘草6g(2两炙)、石膏24g。

【病理】表实里热

辨证】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症状:咳喘、发热、大便干燥、口干渴、尿赤、烦躁、鼻塞、呼吸短促、咽部肿痛、麻疹、痰黄粘稠、汗出、无汗。

舌质:红舌、淡舌、干舌有芒刺、瘀点。

舌苔:黄苔、黄腻苔、薄黄苔、薄白苔、白苔、薄白苔、白腻苔、白苔。

脉象:浮数、滑数、数、浮滑数、弦数。

突出症状:喘、口干渴。

【麻杏石甘汤条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解读】

①“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凡是太阳病,经过了发汗或者是攻下治疗以后,如果正气受损,外邪没有入里化热,仍然有其气上冲,或者桂枝汤证者,是可以继续用桂枝汤治疗的;但是如果患者素来阳气较旺,汗下之后,外邪乘虚内陷入里,从阳化热,如果出现了肺热郁闭,就不能再用桂枝汤去治疗了。

②“汗出而喘, 无大热”,这个“汗出",是肺经气分里热较重,里热蒸腾津液外出,不是营卫不和,表虚不固的汗出;这个“喘”, 也是肺经里热郁闭,肺气不宣的表现;因为有汗出,里热外泄,所以“无大热”。

【分析】咳嗽气喘者,如肺热咳喘,身发烧、流汗,咳痰黄色粘稠痰,舌质红,苔发黄,这就不能用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了,此时就很适合于麻杏石甘汤。

①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②咳喘,甚而气急鼻扇,胸闷;

③.脉滑数,苔薄腻较干。

④本方与麻黄汤同治身热而喘,但麻黄汤治风寒实喘,麻杏石甘汤治风热实喘,寒温不同。


4.越婢汤

【组成】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

【病理】表实里热水实。

【越婢汤条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辨证本方为治疗风水而肺胃有郁热之主要方剂,主要以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为辨证要点。主治风水证;症见发热、恶风寒、一身悉肿、骨节疼痛;或身体反重而酸、汗自出;或目窠上微拥即眼睑水肿,如蚕新卧起伏、其颈脉动、按手足肿上陷而不起、脉浮或寸口脉沉滑。

症状汗出、关节肿痛、水肿、恶寒、头疼、口渴、发热。

舌质舌质淡。

舌苔薄黄而滑。

脉象数、紧、浮、滑、缓。

突出水肿、口渴。


以上由中医大宝库静月山人编辑整理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