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方剂大全 > 正文

小青龙汤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1-24

小青龙汤(图1)

【方剂】小青龙汤

类别解表剂

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量】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甚则咳喘不能平卧,或干呕,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歌】小青龙治痰饮证,麻桂干姜芍草同,更有夏辛兼五味,温阳化饮此方宏。

【方解】小青龙汤证为素有内饮,复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所致。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则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外寒引动内饮,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喘咳痰稀量多,甚则不得平卧;若胃气随肺气上逆,则干呕;若水饮溢于肌肤,则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而脉浮为外寒里饮之证。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使外邪得解,内饮得化。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且麻黄能宣肺平喘咳,桂枝能温阳化内饮,共为君药。干姜、细辛为辛温之品,既温肺以化内饮,又辛散助以解外寒,为臣药。辛温发散,易耗伤肺气且伤津,故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益阴血而敛津液,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防麻桂辛散太过,散收相配,相制相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共为佐药。方中干姜长于温暖脾肺而化饮,细辛长予解表温肺而化饮,五味子长于收敛肺气而止咳,凡寒饮犯肺之咳喘,三药合用,无有不验,是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于辛散酸收之间,兼佐、使之用。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既可发表散寒,化饮平喘,又能敛肺兼顾正气。

禁忌本方多温燥,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小青龙汤为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证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白清稀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小青龙汤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肺水肿、肺心病等属于寒饮犯肺者。

3.使用注意:方中药物多为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金匮要略》【原文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辩证要点】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水饮的证治。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人素有水饮内停,又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色白质清稀。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水饮犯胃则干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气化失权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气机则有噎塞感。水气犯肺则喘。水饮证一般口不渴,但如果饮阻气机,气不化津,亦可见口渴。如服药后口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小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一般口不渴。口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此为小青龙汤证正局。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气,不为人体所用,而个别病人亦可能出现口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在服用小青龙汤之后,水气得以温化宣散,气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而不渴,但由于患水气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气化不利而变为病理产物,水气内停,邪水有余而津液不足,服药后,水液初去,津液未充,气机虽利而一时无津可化,故而见渴,必渴而喜饮,得饮渴解。此为暂时性口干,不可多饮。

【病机关键】 外感风寒,内兼水饮。

【诊断依据】 刘渡舟教授提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2)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3)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4)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5)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6)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陈明等编·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9)


静月山人总结:

肺经--(发热而咳)(或喘者)

胃经--(干呕)(或渴)(或噎)胃经;

大肠经(或利),小肠经--(少腹满)

膀胱经--(或小便不利);

心--心经,心下--脾经。


【鉴别诊断】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鉴别:

大青龙汤证属表寒里热,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小青龙汤证属表寒里饮,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治疗外散风寒,内蠲水饮。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治疗要点】 温阳化饮。加减法:渴去半夏加花粉以避燥、生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以下其水气;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以温阳散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以淡渗利水;

喘去麻黄加杏仁以宣降肺气。关于去麻黄的问题:原方后在或然证中有去麻黄说法,为什么?一般的解释,寒饮内停之人,胃阳多虚,而麻黄能发越阳气,故去麻黄,以免阳气更伤,但麻黄本身就有主治咳喘的作用,应是方中主药,岂可去而不用?其实去不去麻黄,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阳虚不甚,可以不去,但阳虚较严重者当去。

【运用思路】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治疗表寒里饮的代表方,因其以温化寒饮为主要作用,在临床运用时有表寒实证之恶寒发热、头痛、舌苔白滑、脉浮紧,又有寒水射肺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时可用;亦可在无明显表证而见咳嗽突然加剧,痰多而清稀,背上寒冷如巴掌大,或见喘促、心悸、短气、胸满、小便不利、眼睑浮肿等单纯的寒饮证时运用。

1.外有表寒,内有寒饮。《伤寒论》原文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是外感风寒,内兼水饮,故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不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喘息型肺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寒饮阻肺者疗效显著,而且对渗出性胸膜炎有大量胸水者,以及急性肾炎水肿属寒证者,用之均可促进利尿消肿。若水饮阻滞、病势急迫,证见胸闷喘咳、呼吸困难者,可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开闭,以逐水饮。

2.伤寒表解,寒饮伏肺。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在没有表邪之时,亦可使用。《金匮·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篇》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胀,咳逆上气”,《痰饮咳嗽病篇》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因本方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能散能收,温化寒饮,方中的麻黄配桂枝,具有平喘,降逆,温化寒饮之功。

3.饮邪阻肺,治节失职。小青龙汤温化寒饮,调节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因而可治疗寒饮阻肺所致的肺气不利之证。如治疗汗证。从中医学角度阐明出汗的生理病理与营卫关系密切。卫气从上焦肺开发出来,透发于肌表,才能实现肺主皮毛和肺主宣发的功能。那么,这些功能障碍时,就有可能出现病理性的汗出。这是皮毛开合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绝病本,临床常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合,以助汗孔开合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4.寒饮伤肺,二便异常。《内经》强调“形寒寒饮则伤肺”是肺气失权致病的内在机制,后人提出“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是从肺主气,气行则水行,认为肺气得以下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反之,不但气喘胸满,还导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治法上据此道理,主“提壶揭盖”法,即降气行水,利小便,以治疗水肿。这些是临床上一般早已认可和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但只认识肃降与通调水道的生理病理关系,并不全面。肃降是体现肺气活动的有效性最根本的特征,故此对肃降的理论仍须进一步深入探究。因为“肃”是“降”的前提,“失肃”是导致“不降”的原因,这是研究病机理论易于疏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肺气为何会“失肃”?除了外邪导致的原因,就是体内病理产物诱发。而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特别重视“痰饮”对“失肃”的作用。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甚至可以治疗遗尿症。

5.寒饮伏胃,脘闷呕吐。小青龙汤功能温化寒饮,不仅对寒饮伏肺有治疗作用,而且对体内其他脏腑的寒饮同样有治疗作用。如寒饮停胃呕吐,表现为遇寒加重,伴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细,为寒饮伏聚于胃脘之证,以小青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吐可止。

6.寒饮搏击,伏于骨节。寒饮搏击,伏于骨节,可引起骨骼关节病症。用小青龙汤有通阳散寒,化湿通络之功。湿与饮异名同类,小青龙汤用麻黄配桂枝,善于温经散寒,宣化寒湿,且能温通经络;桂枝与芍药相伍,能调阴阳,和营卫;半夏化络中之饮,细辛温经,温化寒湿;干姜温中阳,散寒湿,以达四肢。故患寒湿痹证,可用此方治疗。用小青龙汤温寒化饮,邪气去则经脉自通。由此思路出发,小青龙汤可治疗寒湿在表的痹证。

7.寒饮内停,清窍不利。中医认为咽喉鼻腔为肺气运行的通道,在饮邪伏肺或寒饮上干清窍时,可导致气道不畅,从而表现出喉咽,鼻腔病症。治疗要通过整体辨证,从调节脏腑功能入手,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根据临床症状,即鼻痒、喷嚏、鼻涕、鼻塞、畏寒、怕热等,结合局部检查,即鼻黏膜的苍白水肿、充血、瘀血(紫暗)、涕色清稀或黄稠等,及分辨病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季节等,进行辨证论治。


标签: 小青龙汤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