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名医医案 > 正文

蒲辅周医案:头痛、咳嗽、高热(发烧)、积滞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12-10

1.jpg

十一、清暑利湿法治疗高热一例

罗某,男,62岁。

初诊∶1960年9月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夏日宿营海滨,于秋后白露前数日稍感精神不佳,体重减轻,微有低热,服用抗生素数日,体温却增至40℃以上,伴有呕吐、胸腹胀满、大便溏泻(日行六七次)、手足凉、额腹热、微汗出;小便频数,便时茎痛;四肢关节酸痛。

诊查∶脉两寸微浮数,右关沉数,左关弦数,两尺沉濡。舌质红,答白腻。

辨证∶结合病因脉证,此为伏暑夹湿、热郁三焦。

治法∶清暑利湿,苦辛淡渗法。

处方∶藿香6g杏仁4.5g香薷3g茯苓连皮10g黄芩4.5g滑石10g防己4.5g薏苡仁15g猪苓4.5g竹叶4.5g通草4.5g荷叶6g

二诊∶1960年9月3日。热减吐止,解小便时茎痛消失,关节酸痛见轻,大便每日减至四五次,身倦乏力,食纳尚差。脉寸沉细,关沉滑,尺沉迟。病势虽减,但湿热未尽,胃气未复,宜和胃气并清湿热。

处方∶山茵陈6g藿香梗6g新会皮4.5g茯苓连皮9g川厚朴3g豆卷9g白蔻仁3g滑石块9g扁豆皮9g猪苓4.5g薏苡仁12g炒稻芽6g通草3g荷叶10g

三诊∶1960年9月5日。身热已退,周身已汗出,小便正常,大便一日两次,食纳差,食后腹微胀。六脉沉细微数,舌转正红,苔退。湿热已尽,胃气尚差,宜益胃养阴为治。

处方∶玉竹6g沙参6g茯神10g石斛l2g桑寄生9g炒稻芽6g新会皮6g莲子肉12g扁豆皮9g荷叶9g

上方药服3剂后,诸症悉平,饮食、二便俱正常。停药以饮食调养月余而康复。

【按语】本例由长夏宿营于海滨,本体中虚阳弱,感受暑湿,潜伏体内,迨至仲秋复感新凉引动伏邪而发。吴鞠通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治病必求于本。要明其所因,结合李节与患者体质强弱,处理才能中的。本例为伏暑夹湿,热郁三焦。经问明病因及季节,结合脉症、体质全面分析,确定先以清暑利湿,继则和胃利湿,再以和胃养阴,先后各有次第,因而收效比较满意。


十二、辛凉疏泄法治疗咳嗽一例

张某,女,41岁。

初诊∶1964年1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半月前受凉,寒热不明显,呛咳剧烈,咳时牵引腹部疼痛,鼻流清涕而时微恶寒,手足心热,心烦不安,影响睡眠,口干思饮,饮水不能止渴,汗多夜间尤甚,纳谷无味。小便稍黄;大便日行三五次,成形色黄。曾服用四环素及咳嗽药水,但疗效不明显。

诊查∶舌质淡,苔白黄腻;脉右寸浮虚,关浮弦,尺沉滑,左关弦滑,左寸尺沉。

辨证∶此为伏寒化燥、肺气失宣。

治法∶辛凉疏泄,宣肺降气,止咳化痰。

处方∶麻黄根4.5g杏仁4.5g生石膏10g甘草3g五味子3g法半夏6g知母3g前胡3g瓜萎壳3g炙枇杷叶6g生姜3片大枣2枚

二诊∶1964年1月18日。服上方药2剂后,咳嗽减轻,咳声转畅,口渴已微,心烦胸闷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次数减少,小便稍黄。脉弦滑,舌质转红,苔薄黄腻。伏寒透达,病势稍减,治宜清解。

处方∶法半夏6g茯苓6g橘红4.5苏叶4.5g厚朴4.5g桔梗3g桑皮6g生石膏6g黄苓3g竹茹3g生姜3片

三诊∶1964年1月21日。服上方药3剂后,诸症减轻,睡眠已转佳,纳谷及二便已趋正常;尚有轻微咳嗽,鼻涕中有时夹少量血丝。脉微弦数,舌质红,苔黄腻。燥气渐平,宜清肃肺胃。

处方∶桑皮6g地骨皮6g竹叶4.5g芦根12g黄芩3g瓜萎壳4.5g象贝母6g桔梗3g通草3g炙枇杷叶9g竹茹4.5g

上方药服3剂后,诸症消失,恢复健康。

【按语】患者外感冬令寒邪,失于及时辛散、达邪外出,致使寒邪潜伏,寒郁表闭,肺失清肃,表郁化热。治病求本,当透邪出表,若用凉润清燥热之剂,则更会使冰伏其邪,病必迁延增变。蒲老取麻杏石甘加味,外透肌表,内清郁热,妙在不用麻黄,取用麻黄根代麻黄,因患者多汗,取其和卫止汗,能透能涩。蒲老从临床中体会到麻黄根气辛味涩,有宣通肺气、固正达邪之功用,灵活运用于表邪未解、热郁汗多之类疾患,屡用多效,实乃经验所得。


九、清热降火、养阴祛风法治疗头痛一例

刘某,男,38岁。

初诊∶1960年7月29日。

主诉及病史∶经常头痛,目眩、心烦,情绪易波动,急躁易怒,记忆力显著减退。小便微黄,大便正常,纳可。

诊查∶舌质红边缘不齐,苔黄微腻;脉象浮取微浮,沉取弦细有力。

辨证∶肝胆火旺兼外感风邪为病。

治法∶宜清热降火为主,佐以养阴祛风。

处方∶桑叶6g菊花6g僵蚕6g蒺藜9g川芎5g藁本3g丹皮3g炒栀子6g龙胆草3g元参6g甘草3g荷叶9g石决明15g木通5g,3剂

二诊∶服药后头痛消失,但有时头晕。脉转弦细缓已不浮,舌苔减少。余症同前。拟滋阴养血兼调肠胃,以下方丸药缓图。

处方∶当归尾9g川芎9g白芍12g干生地黄18g丹参9g炒栀子9g玄参12g菊花15g地骨皮15g蒺藜15g决明子15g石斛15g肉苁蓉15g胡麻仁15g黑芝麻15g建曲50g制香附50g

每日早晚各一丸。嘱其颐养性情,勿使肝胆相火再炽。

【按语】朱丹溪"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临床屡见不鲜。本例患者情志过急,水不足以濡之,肝胆火旺,又兼风邪,风火相煽,故见头痛、目眩、心烦、尿黄、脉弦细有力等虚中有实之象(肝火旺实,肾水不足)。采用清热降火、养阴去风之法,虚实互治,先以汤剂折其既燃之势,继以丸剂滋水濡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实缓急,各有次第,故收到一定疗效。


十、温下法治疗积滞一例

余某,男,46岁。

初诊∶1960年6月14日。

主诉及病史∶一年前因食柿子过量而致胃痛,消化不良,屡服汤药无效。平时头晕身倦,精神欠佳,食欲不振,纳谷大减;胃脘隐痛闷胀,按之不移,痛尤甚;大便干燥,或欲大便而解之则无,矢气甚多,小便畅利。

诊查∶舌质正常,舌苔秽腻、中心黑色,脉沉弦滑。

辨证∶饮食不节,脾胃乃伤,运化失常而成积滞。

治法∶温中下气,消积导滞,以散剂徐攻免伤胃气。

处方∶干姜6g大黄6g红豆蔻6g炒草果仁6g高良姜6g陈皮6g炒枳实6g炮鸡内金15g

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食前取3g,用红糖开水冲服,日3次。

二诊∶服药后纳谷增加,大便转溏,胃脘隐痛闷胀均减。脉略转缓,舌苔稍退。继以前方加味,改服丸剂缓图,以保胃气。

处方∶干姜6g大黄6g红豆蔻12g炒草果仁12g高良姜12g炒枳实12g阿魏12g三棱12g莪术12g陈皮18g炮鸡内金30g

上方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赤小豆大,每日早晚食后各取20丸,温开水送服。

三诊∶善饥思食,纳谷大增,大便微干,胃脘隐痛闷胀基本消失,惟有时尚感不适。脉沉涩,舌苔转黄。于前方内加荜澄茄6g,复改制散剂服之,月余后随诊,症状消失。

【按语】蒲老认为∶"脾胃以膜相连,久痛不移,多属于积。"本例患者过伤生冷,寒凝附着于脾胃膈膜之间,运化失职,气机郁滞,致成冷积,非温不通,非攻不破,故先行散剂,用干姜、豆蔻、草果、高良姜、陈皮、枳实、鸡内金等温中化积,以大黄作导使,取散以散之,使寒凝得以消散开导。继行丸剂,加阿魏、三棱、莪术化坚消结,终以取丸以缓之,使药力留于胃中以攻削搜剔别;前方加荜澄茄温中降逆,复为散剂,消散冷积,使无遗留之患。由此可见,中医治病须分新久及其选用丸散膏丹的意义。


中医大宝库静月山人中成药总结:

寒咳•通宣理肺丸,

热咳•清肺化痰丸,

干咳•苏黄止咳胶囊,

久咳•补肺丸,

寒热•小柴胡汤


标签: 蒲辅周 咳嗽 发烧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