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三仁汤治反复发烧解小儿高热验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9-23

三仁汤治反复发烧验案 (图1)


【方剂名】三仁汤

【出处】《温病条辨》

【类别】祛湿剂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为湿温发热主方,分析其主症:午后发热,头痛身重,胸闷不饥,苔白不渴。

此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颇类似,

后者主症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三仁汤方义可归纳为“宣上、畅中、渗下”三点。

湿温的治疗,吴鞠通尚有“三禁”,即“禁汗、禁下、禁润”。但是湿温为患,变化多端,因此证虽为湿温,治法也应有所变通,否则则为胶柱鼓瑟。郑师治疗湿温时常讲“湿去热孤”之理,特别是当湿重于热时当以利湿为要,“湿不去则热不消”,“湿去则热无所附”,常用三仁汤为主方化裁治之而收奇效。


【经典医案】

一,女9岁,主诉:反复发热3月余。

现病史:患儿3个多月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当地医院考虑为感染,予以头孢类抗感染治疗,效不佳。后患儿每日均有发热,可自行缓解。至北京、上海几家医院,均未明确诊断。诊见:精神可,双气池色紫,面色晦暗,每日晨起后体温逐渐升高,下午3时达到高峰(38.5℃~39.5℃),不需要特殊处理,下午6时左右体温逐渐下降,伴有乏力、肢体酸困,自觉头晕犯困想睡觉大便黏滞不爽,纳呆。舌质红,苔白腻,脉缓。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检查、头颅MRI、CT及脑电图均未见异常。

诊断:湿温。

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

辨证:湿热内蕴,郁而发热。

治法: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方药: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处方:杏仁10g,白仁6g,厚朴6g,生薏苡仁15g,滑石15g,清半夏6g,淡竹叶10g,通草10g,炒僵蚕10g,蝉蜕6g,姜黄6g,熟大黄3g。

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2006年4月29日):患儿服药后体温热峰有所降低,热程缩短,大便偏稀,纳转佳,舌稍红,苔腻变薄。守法再调14剂,热退而愈。

按:该患儿发热达3个月之久,午后热甚,发作时伴有困倦、乏力等表现,纳呆、大便黏滞不爽及脉象等均为湿温的特点。郑师以三仁汤清热利湿,升降散升清降浊,药切病机,故收效显著。患儿舌苔厚腻、纳呆、大便黏滞不爽,说明湿邪蕴结于胃肠,需用大黄剔污刮垢、正本清源,且用熟大黄,即叶天士所云“湿热内搏,下之宜轻”之意。

(高国财、郑宏整理)


二,医案5岁。用过小柴胡颗粒,看过中医西医各两次,反复发热20天。

病史:20天前在幼儿园出了大汗,未及时换衣服后发热,体温37.7℃。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8.1℃,多在下午。

刻诊:两天没拉大便,轻微咳嗽,黄绿痰,喉咙不痛,感觉痰在喉咙要轻咳出来,咳不出,而不是干咳。脸上有疹,最近有点长小顆粒,身体皮肤有痒。有点头晕,鼻塞流黄涕,有点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没有面诊,只是通过微信网诊。通过他母亲,了解到这些情况。

通过发过来的舌苔相片知道舌尖红、苔黄稍腻。

暑湿感冒,理论上说很简单,很容易辨证。事实上,暑湿感冒时间长了,会生出许多变证,变得不典型,甚至十分复杂。很多时候,暑湿感冒跟三仁汤证相似,稍不注意,就会混淆。这次开始时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诊断为暑湿感冒,自拟方如下:汤药:藿香5(后下)、桔梗、浙贝、白鲜皮、黄芩、 连翘 、 扁豆花、 厚朴、淡竹叶、荷叶各10。

用药一剂半,小孩母亲反馈说,体温降至37℃,还是发烧,湿疹减轻了。体温37.7℃。药吃了1.5剂觉得肚子痛和想吐。没胃口,只是喝了粥和馒头,昨天还说有点晕。很少咳,但会一天吐出两三次黄痰。没鼻塞没流鼻涕,整个人都没力。有点流鼻血,脾气很大。

我回答说,知道了,是三仁汤证。三仁汤加白茅根如下:杏仁、飞滑石、白茅根各10克、荷叶、法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生薏仁10克。

用药一剂后,他母亲反馈如下:体温37℃,没拉大便,精神好多了,很少咳,听到是有痰但咳不出来。胃口好多了,疹子也好了!

效不更方,次日反馈:体温36.1℃,昨天拉大便了,精神好多了,起来不停咳,是听到干咳胸腔声音。咳出一次痰是白色很稠的。胃口不太好。

改方如下:杏仁、飞滑石、炒麦芽、炒鸡内金各10克 桔梗、浙贝、荷叶、法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生薏仁10克。

他母亲反馈如下:退烧了,咳出很多痰,吃了药两日胃口可以,今早反而食得少点,精神好多了,有力气点了。

让患者吃众星牌的清热祛湿茶两天善后。


三仁汤解小儿高热

男10岁,于1982年10月2日因发热恶寒一天,以“上感”收入某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经用西药解热镇痛、抗感染、激素疗法和物理降温等治疗三天后,发热持续不退,体温稽留在38℃左右,于10月5日下午4时急请中医会诊。症见:发热不恶寒(体温39.5℃),汗出热不退,伴面红、胸痞欲呕,口渴不欲饮,饮食纳差,小便黄。大便已3日未下,舌苔边白中间黄腻而燥,脉滑数。

    证属湿热内蕴,已经化燥,治宜清热化湿,佐以通下,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藿香10克,法半夏10克,白蔻仁6克,生薏苡仁15克,厚朴10克,通草10克,滑石10克,淡竹叶10克,金银花10克,大黄6克(另包后下)。嘱当夜6时急煎一剂分两次服,以大便下为度。

    药服后三时许大便始下,至次日凌晨发热已退,体温降至37℃,胸痞欲呕等症减轻。服完3剂后,再以原方去大黄,服两剂后胸痞欲呕、口渴等症消失,小便由黄转白,大便如常。已有思食之感,惟精神较差,遂停药并嘱注意调理,观察两天后痊愈出院。


案发烧:

男,42岁,在春节期间常食荤菜,又因家中有暖气,常觉燥感,兼食有凉菜,水果类,复兼外感,竟致发烧不退。住进当地大医院,各种检查都做了,包括脏器病、血液病、结核病、恶性疾病、细菌培养等,都未查出病因,发烧延至第18天,家属恐慌,请中医参与治疗。患者面色晦黄,全身困痛,但能忍受,舌质红苔薄黄满布稍腻,脉细濡数,大便不畅,小便浅黄。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体温在39℃上下,至第二天黎明前后胸汗出(4?5点)发热渐退,上午稍好,下午又发烧依旧,纳呆,但能食,口不甚渴。

此当属中医的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湿邪缠绵,又天天输液治疗,复增内湿,导致欲速不达,病退缓慢,过去西医有按“肠伤寒”考虑的,也有一定效果,但现在住院治疗,首先得全面查明病因,占用了一定时间,不能说不好,若配合中医的“三因”等辨证,将更有利于患者,此又属题外话。

处方以三仁汤加黄芩、猪苓、茯苓皮、腹毛、常山、草果仁等,三剂。一剂发热退,三剂病全退了,后又复诊两次,皆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方治疗善后并告康复。


发烧:男5岁。

于暑热天先进食西瓜,后又连饮两瓶冷冻过的饮料,第二天发烧39℃不退,经急诊科输液治疗后热退,停药两小时后又重新发高烧,多种检验未发现特殊问题,发烧拉锯式重复出现四天,家属要求中医会诊。患儿精神疲倦,舌红苔薄黄,身肤无异常疹疴,二便尚可,虽连续高烧,但脉不浮数而濡缓,口不渴饮。

投以三仁汤加黄芩、猪苓、茯苓皮、大腹皮两剂。

本方即三仁汤与黄芩滑石汤合用,

第一剂发烧即退,

第二天第二剂服完,

患儿已恢复正常,患儿家属惊喜,西医疑惑,中医也能治“急症”。


裴永清认为,凡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方子,一定要两个小时服一次,而且每个方子最多开三服药。 因为只要药开对了,只需三服就能解决问题,而三服药服用后仍不见好,估计是方子不对或病情已经发生变化,须重新辨证开方。 • 服用治疗感冒发热的中药,需禁生冷、黏滑、五辛、臭恶等物。

其方主治的病名是湿温,主症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标签: 发烧 三仁汤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