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名医医案 > 正文

蒲辅周医案:习惯性流产、崩漏不止、闭经、月经期抽搐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10-04

1.jpg

五、调脾胃、固肝肾法治愈习惯性流产一例

姚某,女,35岁。

主诉及病史∶婚后12年,先后流产或早产五次,其中一次是妊娠四个月流产的,余均为五个月和六个月后流产。每于妊娠一个月后必漏血十余天,并同时出现血压降低,引起头晕,至三四个月左腿及左腰疼痛,虽屡次积极进行保胎措施,仍不能避免妊娠之中断。在第四次妊娠时,曾服胎产金丹亦未获效。现已怀孕两个多月,近20天内恶心呕吐、择食,大便稍干,小便正常,精神较差,睡眠尚可。

诊查∶脉左关沉弦短,右沉滑,舌正常无苔。

辨证∶根据病史,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在中医则属滑胎。现有恶阻之象,治之应标本兼顾。

治法∶宜先调脾胃,次固肝肾,待脾胃健强,续予补肝肾以固胎本,并建中气以养胎元。

处方∶台党参6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3g广陈皮4.5g砂仁3g藿香6g山药9g生姜3片、大枣3枚

此方药缓服3剂,恶阻止后,继服下方药。以泰山磐石与安胎银苎酒加减合方∶

处方∶熟地黄12g白术6g制附子3g人参3g杜仲9g当归3g桑寄生9g杭巴戟9g苁蓉9g川续断6g苎麻根9g

此方药每剂煎2次,每次煎1小时,共取400ml,分2次温服。1周服1剂,并绝对控制性生活,以免扰动胎元。

患者按法服之,直至足月顺利分娩。

【按语】本例五次流产,已成滑胎之证,每次妊娠月余时必漏血十余天。又兼胎漏之象。究其原因,一系脾胃较弱,胎气失养;一系肝肾不足,胎本不固,即形成习惯性流产。治之之法,首调脾胃,继强肝肾,使胎得所养而本固。佐以苎麻根等以兼顾胎漏,因而第六次妊娠赖以足月顺产。


十八、调复冲任、止血化疡法治愈崩漏不止一例

周某,女,54岁。

初诊∶1962年6月22日。

主诉及病史∶阴道流血已四个月余。从去年起月经每数月来潮一次,量稍多,夹有血块。今年春节期间,连续流血15天,止后四十多天又开始流血,迄今已四个月之久,始终不止,血色鲜红或偶下烂肉样血块。素有头晕目赤、腰疼、大便干燥之患,小便正常。尚能行动和操持轻微家务。

诊查∶脉两寸尺均弱,左关弦急,右关弦缓。舌质嫩红,苔薄白。

辨证∶此属崩漏日久、荣气已虚、冲任不固之证。

治法∶调复冲任,止血化瘀。

处方∶干地黄15g当归10g阿胶10g续断6g杜仲6g炮黑姜4.5g茜草6g乌贼骨10g,6剂

二诊∶服药后阴道流血减少,精神、食纳、二便均如常,睡眠亦可。脉寸细关弦尺弱,舌淡苔薄白。于原方加白芍6g、艾叶3g、醋制香附4.5g,共10剂。

三诊∶四个月之阴道流血,服药后基本停止,但尚有白带,偶有心慌,头不晕,胃纳佳,二便正常。脉沉弱,舌质、苔同前。由于病程过久,气弱血虚,非益气无以助统摄之力,故用参、苓、术、草等,非不补血无以复血海之损,故用归、地、阿胶;然补而毋滞,故仍用乌贼、茜草、香附以化瘀理气。

处方∶党参6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3g当归6g熟地10g阿胶10g乌贼骨10g茜草3g制香附3g,5剂

四诊至十二诊∶最近两个月一直未见阴道流血,精神体力逐渐恢复,食眠俱佳,间有头晕、目眩、噫气、腰疼、白带等。其脉沉弱或沉缓,舌质色正,苔多薄白。根据其荣虚气弱、冲任不固,始终以养荣益气为主,兼调补冲任。下方进退共服药54剂。

处方∶炙黄芪10g当归6g熟地黄15g阿胶10g白芍6g炒杜仲6g续断6g乌贼骨10g茜草3g(或加地榆炭、艾叶炭,或加淮山药、炮姜炭)

【按语】傅青主谓∶"妇人有年五六十,经断已久,忽又行经者,或下紫黑块,或红如血淋,或谓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本例年已五十之外,又流血四个月之久,渐成血崩,且老妇阴精既亏,岂容久漏,恐血脱而气立孤危。究其本源,来自冲任不固、血海空虚,故急用归地阿胶养荣滋阴;杜仲、续断调复冲任,妙在不去止血而惟补血;而以黑姜引血归经,是补中又有收敛之意;尤以乌贼骨、茜草去瘀生新,是应用古人"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之旨。若一见血崩即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恐随止随发,不能痊愈,必须于补血之中兼行瘀和荣之用。


四、调理肝脾法治疗闭经一例

白某,女,27岁。

初诊∶1956年5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已两年半未潮,自觉脐下有包块,按之则痛,身体消瘦。近一个月头晕目眩,心慌、胸膈不舒,睡眠不佳,饭后腹胀,纳差,二便尚调。

诊查∶脉搏82次/分,体温37.4℃,血压104/64mmHg;颈部右侧淋巴结肿大约1cm×1cm。心、肺正常,肝在肋下可触及边缘;子宫大小正常,后倾位,左右穹隆无扪痛,子宫颈口有轻度糜烂。脉象两寸微,两关弦,两尺沉涩。

辨证∶肝郁脾弱、心肾不交引起上述症状。《黄帝内经》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治宜先调肝脾。

治法∶疏肝解郁,补益脾气。

处方∶茯苓10g炒白术10g当归6g白芍6g醋柴胡4.5g丹皮4.5g炒栀子4.5g甘草3g制香附10g夏枯草10g吴茱萸3g生姜3片

二诊∶1956年5月15日。服上方药4剂后,头晕、目眩略减,饮食渐增,胸膈略舒,大便正常,月事仍未至,颈部淋巴结肿大。脉如前。原方加消瘰之品。

处方∶抱木茯苓10g当归6g白芍10g甘草3g炒白术9g醋炒竹柴胡4.5g丹皮3g川芎3g炒栀子4.5g制香附9g夏枯草9g莪术6g三棱6g海藻9g牡蛎12g

三诊∶1956年5月20日。服上方药5剂,食眠较好,浑身皮肤觉痒,颈淋巴结略软,午后微短气,并见手足心热。舌脉如前。此经闭日久,络脉受阻,气血不和,仍宜调和肝脾,并应通经和络。病程日久,宜以丸剂徐图,兼服下方药。

处方∶(1)当归6g白芍9g白术9g桂枝6g泽泻6g川芎6g茯苓9g甘草3g制香附9g鳖甲15g鸡内金9g川楝炭6g

(2)大黄蛰虫丸10丸,每夜服一丸,开水送下。

四诊∶1956年5月25日。上方药5剂服后,腰腹胀,仅下白物,未见红色,午后手足心热减,大便正常,消化稍差。舌苔秽滞,舌脉如前。宜原方加减续服药。

处方∶(1)当归6g白芍6g醋柴胡6g白术6g川芎4.5g制香附6g三棱6g莪术6g官桂3g鸡内金15g川楝子6g炒小茴香3g藕节15g,3剂

(2)大黄蛰虫丸6丸,服法同前。

五诊∶1956年5月28日。药后3天下少许红液,似月经,间日又见少许;腰痛,小腹胀痛,二便正常。脉象转为弦滑,此血滞络阻日久,身体消瘦,若不通经消瘀,终必经闭血枯,今经有欲通之象,宜乘势续进。

处方∶(1)当归6g川芎6g白芍9g桂枝9g三棱9g莪术6g丹皮6g元胡6g五灵脂9g炙鳖甲15g乳香3g没药3g川楝子6g鸡内金15g,3剂

(2)大黄蜃虫丸6丸。

六诊∶1956年5月31日。服药后下血之量虽不多,兼有黏膜及白物。小腹按之痛。脉沉小紧,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改用调胃理气和血之剂。

处方∶茯苓15g白术6g当归6g白芍9g桂枝6g香附9g橘核6g川楝子9g泽泻6g鸡内金15g官桂3g木香3g,5剂

七诊、八诊∶病情缓解,阴户下气(阴吹),时有黏膜脱出;小腹及腰仍有胀痛。脉弦滑。改为疏肝理脾、疏利积气。

处方∶竹叶柴胡4.5g制香附9g当归6g川芎4.5g川楝子6g五灵脂9g京三棱6g蓬莪术6g鸡内金9g,10剂

并送茴香橘核丸,每次6g,日2次。

九诊∶月经来潮,量尚不多,有小血块,色紫黑,共行四天;腰已不痛,食、便正常。脉弦滑。病人至此经事已通,气血初顺。仍以原法调理。又过两个月,体力精神渐复,以后妊娠。

【按语】月经闭止而见身体消瘦,头晕目眩,气短心慌,手足心热,饮食较差,欲作风消之候,人见之莫不知其为虚,但颈部有淋巴结核,乃气郁之象;少腹包块能移,乃血痕之征;根据《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宜先,调肝脾,使其饮食渐增、头晕目眩渐减,而后通经化瘀、以法攻之。若只知其为虚而补气补血,不知其月经久停、络脉受阻、气血不知、瘀结已成而忽视通经化瘀,则虚者愈虚、闭者日闭、瘀者日瘀而为血枯经闭。故用三攻之法,而月经即有欲通之机。虽不木而衣已寓其中;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三攻之后。即用调理脾胃、舒肝理气和血之剂,虽不再攻而攻已尽其用,"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一、调和营卫、祛风活络法治愈经期抽搐一例

何某,女,21岁。

初诊∶1958年12月3日。

主诉及病史∶3年前,因寒夜起床大便感受冷气昏倒,此后每次月经来潮时即发生麻木抽搐,经后始平。

诊查∶月经期间腹痛,经量多、有紫血块。舌质正常无苔,脉弦虚。

辨证∶此乃本体血虚,风冷之气乘虚而入,邪气附着,营卫失和,以致经期抽搐。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活络。

处方∶当归6g桂枝6g吴茱萸3g细辛2g黄芪10g白芍10g防风6g川芎6g桑寄生12g生姜3片大枣3枚

上方药共服7剂,至下月行经即无抽搐,但感觉麻木未除,仍用前法。经净后,即停汤剂,早晚各服十全大补丸6g。再至下月经期,麻木亦微,惟腹部仍有不适感,已不似从前疼痛。经期仍服汤剂;经后,早服十全大补丸6g;晚服虎骨木瓜丸6g。数月后诸症平,经期亦复正常。

【按语】此例经某医院检查,血中之磷、钙均较正常人减少,自服中药后,不仅症状逐渐消失,且血中磷、钙水平亦转正常,可能是经药物调整而使磷、钙自动恢复正常,也可能是药物本身有促进磷、钙增长的作用。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生理特点,汤、九并进,或不同时间服用,并且在不同功用的丸剂,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和因人制宜的特色。


标签: 蒲辅周 崩漏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