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方剂大全 > 正文

通脉四逆汤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1-22

【方剂名】通脉四逆汤【出处】《伤寒论》

【类别】温里剂

【组成】炙甘草6g,附子10~20g,干姜12g。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通脉。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

禁忌】斟酌。

方解】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化裁】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l),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

【方证论治辨析】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阳衰阴盛格阳证。症见里寒外热,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伴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用方思路】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汤两方的药物组成相同、功效相似,皆为少阴阳衰阴盛,或为脾肾阳虚,或为心肾阳虚而设。但两方的用药量不同,功效强弱有差异,故所治证候有轻重之别。通脉四逆汤适用于少阴阳衰阴盛,格阳于外,表现为里真寒而外假热,较四逆汤证为重为急,临证可随机增加药量,以回阳救逆。临床应用参照四逆汤。


【医案举例】范中林医案:车某,男,74岁,成都市居民。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以为年迈体衰,营卫不固,加之经济困难,略知医药,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拖延10余日,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剧,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邻友见之急送医院。查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大霉素,并服西药,高热仍不退,病势危重,遂邀范老至家中急诊。初诊患者阵阵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已高热3日,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饮食未进,二便闭塞,双颧潮红,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患者年逾七旬,阴寒过胜,恐有立亡之危。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汤抢救之。处方:生甘草30g,干姜60g,制附片60g(久煎),葱白60g。

辨证:患者高热,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热神昏,无谵妄狂乱之象,而脉现沉微。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顷刻。故应投通脉四逆汤加葱,直追其散失欲绝之阳。

二诊:服上方2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之气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头痛,身痛,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阳,加葱生少阳生发之气。处方:麻黄10g,制附片60g(久煎),生甘草20g,葱白120g,4剂。

三诊:上方服4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惟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但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阳而祛寒邪,以四逆汤加辽细辛主之。处方:炙甘草20g,干姜30g,制附片60g(久煎),辽细辛6g,2剂。

四诊:服2剂,余症悉除,其大病y后,真阳虚衰,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处方:潞党参15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干姜片15g,制附片30g,茯苓12g。1979年7月18日追访,患者已79岁高龄。自病愈后,几年来身体一直很好。[范学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7-108.]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