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名医医案 > 正文

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10-10

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医案(图1)

非萎缩性胃炎医案①

某女,47岁。刻下见胃胀、嗳气、神疲乏力、胃部畏寒、喜温喜按、急躁易怒、口吐涎沫、伴咽喉不利等症状。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痞满(太阴厥阴寒湿气结)。

【法治】暖肝温胃,散寒降浊,行气消痞

【用方】吴茱萸汤、小半夏汤、半夏散及汤加减:

【组成】炒吴茱萸10g,党参30g,干姜15g,姜半夏30g,生姜15g,川厚朴15g,茯苓15g,金沸草15g,生甘草15g,浙贝母15g。

【用法】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二诊】药中病机,嗳气明显减轻,胃胀时有发作,但胃部仍畏寒,前药加桂枝15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三诊】胃胀已消,诸症皆轻,前药加石斛20g,佛手15g,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四诊】药中病机,加生黄芪30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可因寒邪客于肠胃引起。

【按语】本案患者性情素来暴躁,日久则伤肝,厥阴肝寒犯胃,胃寒生浊,胃部畏寒,喜温喜按;胃寒饮停,浊阴上逆则胃胀嗳气,口吐涎沫;寒邪痰湿客阻咽喉,邪气闭郁,故咽喉不利。以吴茱萸为主药,暖肝温胃,降逆止吐;

党参补虚和中;生姜、干姜并用,助吴茱萸温中散寒;姜半夏辛温涤痰化饮,为治饮病之要药;

桂枝、甘草通阳散结,缓急止痛;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利水;金沸草散风寒,化痰饮;浙贝母降气化痰,散结消肿。全方温而不燥,静中配动,共奏通阳散寒,涤痰散结之功。



肝郁热②

郑某,男,46岁,因反复胃脘疼痛数年,于2017年10月11日就诊。

现症见:反酸,胃脘灼热感,无腹胀,嗳气,大便1~2日一行,口干口臭。

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淡苔白脉弦。

电子胃镜及病理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肝胃部热)。

小柴胡汤、四逆散合升降散加味。

【组成】柴胡10g、黄芩10g、姜黄10g、蝉蜕10g、升麻10g、白芍10g、栀子10g、牡丹皮10g、枳壳10g、甘草6g。

服药1月、无反酸、胃脘灼热感、口干、口臭、仍有嗳气,予疏肝和胃,继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巩固疗效。

【按语】丹溪《丹溪心法》云:“气有余便是火"。方中黄芩、栀子、牡丹皮清肝热,四遂散疏肝。升降散出自清代医家杨粟山《伤寒瘟疫辩》,去大黄以宣郁清热,升清降浊。全方共奏清肝热、疏肝肝郁之功。



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酸、烧心、腹胀

 【配方】:乌贼骨、制元胡、黄氏、鸡内金、制白术、猪苓、乌梅、大黄。

【用法】:加工成粉。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良姜。一天两到三次,饭前一小时或半小时各服一汤勺(6~10克)。

【主治】:各类胃炎、溃疡、胀痛、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肠炎等常见的胃肠疾病。



④胆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男,21岁,初诊诉胆汁反流性胃炎,间断胃胀、反酸、烧心3年。病史:3年前因饮食不规律,渐出现胃胀、反酸、烧心等症,当地医院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间断服药治疗,症状可减轻,但易反复发作。诊见:胃胀,进食后为主,反酸、烧心,嗳气,纳呆,大便不成形,日行2-3次,夹有未消化食物,小便可,睡眠欠安,形体偏瘦。舌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细。

辨证分析:患者青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日久则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脾虚则健运失职,输布精微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胃胀、纳少。食后脾气更虚,故进食后胀甚。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失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嗳气。胃气失降,胆气上逆,胆汁不循常道,上逆犯胃,故见胆汁反流。食入不消,清浊不分,注入肠道,则见大便溏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肌肉,故见形体消瘦。以上诸症皆因脾胃虚弱之本。

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所致胃痞之证。治法:健脾和胃,以补开塞。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组方如下: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木香、砂仁(后下)、清半夏、陈皮、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炒山药、炒薏苡仁等,开中药7剂代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温服。外以针灸治疗5次,一日一次,针刺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公孙等,留针20分钟。嘱其清淡易消化规律饮食,少食多餐,调畅情志,加强运动。

二诊,胃胀明显减轻,反酸、烧心、嗳气均不著,食欲增加,大便如前,舌脉如前。予上方加减开中药14剂代煎服,外以针灸治疗,停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患者脾虚湿重,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党参、茯苓、清半夏用量,加用苍术,以加强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力。嘱托如前。

三诊,胃胀、反酸、嗳气均不著,食纳馨香,睡眠改善,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2次,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方药调整如下: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木香、砂仁(后下)、清半夏、陈皮、炒山药、炒薏苡仁、白扁豆等。将上药磨成散,守方坚持口服巩固半年余,无任何不适。后复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随访至今无复发。



⑤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胃窦轻度糜烂

周某   男  33岁   

2019.8.16 七月十六 立秋后8天  周五

胃胀痛3月余,噫气,稍口干,屡服中西药效不佳,纳眠可,二便可,舌苔轻度黄腻,脉右浮弦硬有力,左脉细弦,沉取皆不足。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胃窦轻度糜烂。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

北柴胡15    桂枝10  干姜10  黄芩10     天花粉15

煅牡蛎30(先煎) 炙甘草10 白芍15  麸炒苍术20 麸炒枳壳10

7剂

2019.8.23  七月二十三 处暑 周五

服上药好转。现症:胃胀感明显,偶有痛,噫气好转,小便黄,舌苔轻度黄腻,舌下络脉曲张,瘀滞,脉浮弦硬有力,沉取不足。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旋覆花、代赭石

北柴胡15,桂枝10,干姜10,黄芩10 ,煅牡蛎(先煎)30,醋莪术10,炙甘草10, 白芍15 ,麸炒枳壳10, 麸炒苍术20,旋覆花(包煎),10 锻赭石(先煎)15,10剂。



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

王某,女,47岁。刻下见胃胀、嗳气、神疲乏力、胃部畏寒、喜温喜按、急躁易怒、口吐涎沫、伴咽喉不利等症状。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

吃西药半年无效,转而求诊中医。

诊断:痞满(太阴厥阴寒湿气结)。

治法:暖肝温胃,散寒降浊,行气消痞

处方:吴茱萸汤、小半夏汤、半夏散及汤加减:炒吴茱萸10g,党参30g,干姜15g,姜半夏30g,生姜15g,川厚朴15g,茯苓15g,金沸草15g,生甘草15g,浙贝母15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二诊:药中病机,嗳气明显减轻,胃胀时有发作,但胃部仍畏寒,前药加桂枝15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三诊:胃胀已消,诸症皆轻,前药加石斛20g,佛手15g,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四诊:药中病机,加生黄芪30g。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疏肝补脾散(慢性浅表性胃炎)

组成: 柴胡150g,白芍200g,枳实50g,神曲100g,牡蛎100g,雀不站(楤木)100g,黄连50g,鸡屎藤200g,丹参100g,党参200g,山药200g,莲子200g,甘草50g。共为极细末,每服10g,每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大便燥结,吞酸不显者,蜂蜜开水送服。即使症状已无,亦须慎饮食,继续服药3月,减少或避免复发。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证见肝气不舒,脾胃气虚气滞,或兼见血瘀者。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

【组成】生枳实2两,白芨2两,痢特灵40片,

【用法】共研细末分20包,每天早晚空腹各服用1包,一副药可以用10天,一般半个月即愈。



标签: 胃炎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