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小承气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06-28

《小承气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图1)

《小承气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方药]

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二两(炙,去皮)(6克)枳实三枚(大者,炙)(9克)

[煎服]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251)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3)

[解说]

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适用于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


[运用]

一、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

蒲辅厨医案:梁某,男,28岁。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与治疗: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体温高40.3℃,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躁不宁,有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纯青黑水,此虽病邪羁踞阳明,热结旁流之象,但未至大实满,而且舌苔秽腻,色不老黄,未可与大承气汤,乃用小承气汤法微和之。服药后,哕止便通,汗出厥回,神清热退,诸证豁然,再以养阴和胃之剂调理而愈。(《蒲辅周医案》1979:94)

原按:此患者症见腹满微硬,谵语欲狂,热结旁流,目赤肢厥,身热无汗,脉沉数有力,乃里闭表郁之征,虽屡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而表不解,必须下之。下之则里通而表自和。若泥于温病忌下之禁,当下不下,里愈结而表愈闭,热结精伤,造成内闭外脱。说明脑炎治疗并非绝对禁用下法,惟非下证而误下,酿成内陷则属非是。


二、两手撮空

许叔微医案:市人张某,年可四十。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皆日: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日: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漫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切微弦,半月得瘥。(《伤寒九十论•证八十六》)

按语:阳明腑实重证。腑实内结,浊热上攻,神明被扰,则目直视急,两手撮空。又经吐下,故宜小承气通便泄热而愈。


三、宿食内停(急性肠胃炎)

秦亮医案:陆某某,男,9岁,1987年5月28日初诊。患儿于两天前食肉元五只,次日晨起呕吐饮食物两次,嗳味酸腐,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水,日五六次,舌苔白腻,脉滑。体温36.8C。血检:白细胞6200,中性71%,淋巴29%。粪检:脓细胞+,未消化食物++。

辨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起于饮食不节,积滞内停,胃失和降,脾运失健。方投小承气汤,以通腑消积。处方:厚朴5克,枳实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药服1帖,解稀便三次,量多秽臭,呕吐已止,腹痛亦除,饮食见增,再予益气健脾剂1帖,以善其后。(国医论坛1989~(i)"38)

按语:本证实为宿食停滞于胃,乃食积之重证,消导不及,便以攻下。然毕竟患者年少体弱,又没形成大实大满之证,故以小承气汤导泄积滞,中病后即止。随予益气健脾之剂调善其后,治有章法,则病去疾速。


四、脱肛

刘和章医案:李某,女,8岁,1991年8月3日初诊。其父代诉:患儿自1990年患痢疾后,大便经常不通畅,排便时直肠脱出肛外。近7天因感冒咳嗽而加重,行走时肛门亦脱出。微烦,小便数,午后潮热,口渴,大便秘,脘腹痞满。

观其形体壮实,询知嗜食辛辣煎炒食物。面赤唇红,肛门脱出、红肿,舌红、苔黄,脉实有力。证属气滞腑实型,治宜降气通便。方用小承气汤加减:枳壳10g,槟榔、大黄(后下)各8g,厚朴5g。水煎服。3剂后,大便通畅,脱肛减轻,原方去大黄,再进10剂后,脱肛痊愈。嘱其忌食热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新中医)

按语:脱肛见证,并非全为气虚下陷。因于腑实热壅,络伤气滞者,亦可见之。其证必有便秘而无泄泻,必形实而无神疲,必

形实而无神疲,必脘腹胀满而无小腹下坠,必舌红苔黄脉实而无舌淡苔薄脉虚弱。治宜通下腑实,方可使肠道气机通畅,而肛脱自回。


五、哮喘

刘和章医案:王某,男,50岁,1991年8月26日入院。哮喘病史3年,初发病情较轻,每因寒温不调而突发胸闷气促,入冬更甚缓解后如常人。这次因疲劳后淋雨受凉诱发。症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倚息不得卧,胸脘痞闷,吸气困难,喉中有哮鸣音,动则喘促更甚,咳嗽有痰,痰多白稠,吐咯不尽,有时痰带血丝,口干欲饮,不思饮食,溲赤,大便5日1行。舌红、苔黄中心干黑、扪之无津'脉细数。

此乃大肠实热,治宜通腑泻热。方拟小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20g,厚朴5g,杏仁、枳实各l0g,麦冬15g水煎服。1剂后,大便解出甚多,状如羊粪,咳嗽减轻。上方大黄减为15g,再进3剂。药后大便通畅,El行2次,能平卧及下床活动,思食,黑苔已退。后以清润之品调理1周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新中医1993;(2):44)

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其病变亦互为因果。本案乃肺热移于大肠,津液消灼,肺体不润,大肠失滋,上下不通而见喘促气急大便秘结。运用“上壅者疏其下’’之法,以小承气汤轻下之剂,泻而平之,令火热之邪假阳明之道而去。


六、头痛

卢训灏医案:卢某某,男,33岁,1991年4月6日来诊。一周前出现头痛,尤以左前额至眉棱骨痛甚,不可近手。曾经某乡卫生所西医治疗,未见痛减。

证见:头痛,痛甚处有灼热感,大便秘结不通,不思饮食,舌苔黄燥,脉实。证属阳明热结。法当清泄阳明,兼以止痛。予小承气汤加味:大黄、枳实各12克,厚朴10克,细辛3克。服1剂痛大减,2剂痊愈。(四川中医1992;(9):31)

按语: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本案头痛,甚于前额至眉棱骨处为甚,又见腹胀、大便秘结、苔黄燥、脉实等,显为燥热结聚阳明,循经上冲所致。故以小承气汤清泄燥热以治本,佐细辛止痛以治标。


七、眩晕

刘和章医案:任某,女,36岁,1991年9月25日初诊。因连食浆面条而引起眩晕,自觉眼花,视物旋转,闭目即止,恶心呕吐,苦不堪言,并觉腰疫、烦躁,脘闷不舒,腹部嗔胀。舌红、苔黄厚,脉弦滑。

此乃气阻肠腑,传导失职,浊气上逆所致。急宜轻下热结,投加味小承气汤。处方:大黄、木香各10g,枳实、厚朴、姜半夏各15g,水煎服。药后1小时许,患者言腹中雷鸣,矢气奇臭,随即眩平呕止,既而大便,便后神清气爽如常人。经随访未曾复发。(新中医1993;(2):44)

按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每以风、火、痰、虚为因。然临证亦有例外者,本案眩晕起因于连食浆面条,致使肠腑不通,浊阴上逆,清窍被扰。药用小承气加味,理气导滞,通腑泻浊,浊降清升,则眩晕自止。


八、跌仆致痿(不全性截瘫)

张生权医案:吉某,男,22岁。一个多月前,患者从6米高处跌下,当即腰部剧痛,双下肢不能活动,翌日二便闭。X光摄片示:腰1椎呈楔改变,椎体压缩约2/3,并向后凸畸形。送入某县人民医院住院。入院后一直靠灌肠、导尿排出二便。治疗月余,病情无好转,转来我科。查:腰1椎部后凸畸形,压痛明显,右下肢肌力I级,右踝下垂,左下肢肌力0级,肛门、提睾、双膝和跟腱反射均消失,少腹部可触及到多个硬性包块,二便闭,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沉细有力。

证属腑气不通,浊气内扰,清阳不升,四肢失养。急投小承气汤以通腑气,使浊阴降,清阳升,肢体得以温煦充养。药用:大黄(后下)25克,厚朴15克,枳实10克。服药三小时后,自感腹部有气躁动。翌日再进上方加车前子10克,木通15克。服药2剂后,解出数枚燥屎团块,小便亦能自行排出,同时右下肢肌力恢复到4级,左下肢肌力恢复到3级。尔后服虎潜丸数剂,一月余后步行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已参加生产劳动。(四川中医1988;(2):44)

按语:高处跌下,瘀血内留,损伤督脉。故见腰背剧痛,双下肢不能活动。督脉为人身阳脉之总司,督脉受损,则阳经随之不利。若阳明经阻,病及于腑,大肠传导失常,可致大便不通;太阳经阻,波及于腑,膀胱气化不解,可见小便不行。

治宜通利为法,《素向•缪刺论》指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临床上对于骨伤病人,特别脊椎、股骨骨折等,最易使瘀血内留、二便不通,治疗时宜首选承气辈,此辈非但通阳腑以畅阳经,而且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此痛之功,用之可谓一举两得。本案虽病程日久,但二便不通,脉沉有力之证仍在,根据“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之原则,急投小承气以通腑泻浊,通经活血,浊邪尽去,则诸症可愈。


【补述】

服小承气汤之试探法,适宜于腑实未甚或腑实成与未成尚未确诊之证。若腑实明显,则不必试探。



小承气汤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

大黄10~15g、厚朴10~30g、枳实10~2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

1. 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现代应用]

1.传染性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乙型肝炎、菌痢、肠炎、肠伤寒、乙型脑炎、伤寒、副伤寒、出血热等。

2.急胰症,如粘连性肠梗阻、小儿麻痹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产后麻痹,吐肠梗阻、手术后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胆囊炎、小儿胆道蛔虫症、溃疡病穿孔、慢性胃扭转等。

3.其他如五官科的结膜炎,角膜炎、扁桃腺炎、舌炎、牙周脓肿等;脱肛、痔疮、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衰竭、肺心病、哮喘性支气管炎、食管炎、慢性胃炎、食物中毒等也可运用本方。

[经验参考]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所主都是阳明腑实证,只是在泻下程度上有轻重不同。

《方机》载本方治腹满大便不通者;汗多,大便硬,谵语者;发潮热,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者;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下利谵语者;大便不通,哕而谵语者。

《类聚方广义》载子炳曰,大小承气汤,本属同证,若用芒硝,则如钝刀,不可用矣。甚灸,子炳之不辨方法也。夫方有大小,以病有轻重缓急也。岂特大小之制哉。凡长沙之方,虽一味之去加乘除,即异其义,因而效用,亦无不异。是故医之临病也,见证时,能审其轻重缓急,缜密处方,则能合长沙之规矩,而后可得其活期。若粗心武断,轻试漫投,侥幸其活,而不杀人者,罕矣,可不慎哉。并载伤寒哕逆症,有属热闭邪实者,有属寒饮精虚者,又有因蛔虫者,宜精诊甄别以措方。世医皆惧吃逆,故一见哕症,则概为胃寒虚脱,而用治哕之剂。可谓粗矣。王宇泰用小承气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可谓独具双眼。

《伤寒论》第208条说本方是“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可见泻下之轻。第209条说“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很显然,本方也常被作为使用大承气汤之前的试探剂。

许叔微先生治疗一伤寒患者,发热,无汗,时时谵语,时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烦非燥,非寒非痛,终夜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或时发—·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晓是何证?先生认为是胃中有燥屎,而懊恼怫郁俱作也。宜小承气汤,下燥屎二十余枚,得利而解(《普济本事方》);

李土材治一热结旁流的患者,懊恼目张,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李云:六脉沉数,按其腹则痛,此协热下利,中有结粪,小承气汤倍大黄服之。果下结粪数枚,利止,懊恼亦痊愈(《续名医类案》);

刘渡舟先生曾治一12岁男孩,因多吃粽子,第二日便胃痛腹胀,啼哭不止。其父与“一粒丹”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小已。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政。处方:大黄,厚朴,枳实,藿

香梗,生姜。服药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两次,腹痛止而思睡。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并治—大实类虚案,患者头晕休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巳。自以为体虚来求开补药方。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丸、十全大补丸等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大黄,枳实,厚朴。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经方临证指南》);


蒲辅周先生治一乙脑患者,住院六日,连服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体温高达40多度,脉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日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躁不宁,有欲狂之势,冲昏谵语,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纯青黑水,此虽病邪笃踞阳明、热结旁流之象,但未至大实满,而且舌苔秽腻,色不黄老,未可与大承气汤,乃用小承气汤法微和之。服药后,哕止便通,汗出厥回,神清热退,诸证豁然,再以养阴和胃之剂调理而愈(《伤寒论医案集》)。


本方常常加味使用,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载张仲华治一疫邪,壮热神糊,徒然而发,脉数大而混糊无序,舌垢腻而层叠厚布,矢气频转,小溲自遗,脘腹痞硬,气粗痰鸣,既非寻常六气所感,亦非真中类中之证。观其戢戢自汗。汗热而不粘指,转侧自如,四体无强直之态。舌能伸缩,断非中风。设使外感,何至一发便剧?而安能自汗?倘守伤寒先表后里、急下存阴之论否?盖是证也,一见蓝斑则胃已烂而包络已陷,迅速异常,盍早议下,尚可侥幸。诸同学以为然否?处方:厚朴,大黄,枳实,黄芩,槟榔,草果,知母,陈皮。二诊,神志得清,表热自汗,腹犹拒按,矢气尚频,便粘腻极秽者未畅,小水点滴如油,脉数咯有次序,舌苔层布垢浊,胃中秽浊蒸蕴之势,尚行燔浊,必须再下,待里滞渐楚,然后退就于表。


吴又可治疫之论,阐发前人所未备,甚至有三四下而后退走表分者,若作寻常发热论,治岂不谬乎?与大承气汤加银花,知母,川连,丹皮,滑石治疗。

并载金子久先生治疗某患。尤形之酒毒,留及营卫;有形之食滞,阻碍肠胃。营卫阻则气血失司宣通,肠胃滞则升降失其和畅,血滞化热,发现斑块,气滞化热,遂成肿病。肠不通更衣艰难,胃不降呃忒连声。前经吐红吐黑,不外嗜酒致伤;现脐痛腹痛,定是宿垢凝聚。红非阳络之血,黑是胃底之浊,斑非外感之风,肿是酒热之毒。熏蒸之热毒,遂减由肝传胃,唇为焦躁,眶为红肿。氤氲之食滞,毕竟由胃人肠,腹为鸣响,腰为酸楚。左脉窒郁不畅,右脉滑涩不匀,病状已有十日,增剧仅有半旬。实症何疑,舍攻奚就。处方:制锦纹,枳实,厚朴,豆豉,山栀,大青叶,连翘壳,丹皮,茅根,桃厂泥,忍冬,酒药。


《伤寒论医案集》载宋某,因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自行用力复位,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肠缝合术后第二天,发生动力性肠梗阻。此时腹胀,有压痛和肌紧张,肠鸣音消失,无大便或排气,脉洪大有力,舌苔黄燥。处方:大黄,厚朴,枳实,银花,连翘,黄柏,黄芩。服药4小时后排便,诸症随之消失。第二日下午便可进食。


本方是大承气汤的姊妹方,有宣气除满、泻热通便的作用。但尤芒硝,则软坚散结作用较弱。故用于大承气汤证之缓者。如气胀明显、胸腹满痛,则宜川厚朴三物汤为妥。

大小承气汤都是治疗急腹症的常用处方。


但因药味峻插,使用时还是慎重为妥。就急腹症而言,机械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肠出血等都要慎用。患者早期全身状态较差,脉率增加、发热或休克或呕吐频繁、局部隆起、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者,可能足绞窄性肠梗阻。

另外,调胃承气汤也容易和小承气汤混淆。调胃承气汤虽治腹满、便秘,但有心烦、潮热、谵语、汗出等证可与本方鉴别;而厚朴七物汤因兼表证,所以必有发热、腹满、上冲、呕吐、便结、脉浮数等证;厚朴生姜大枣半夏人参汤所主腹满,届饮停中虚之满,定有纳食减少、心下痞满、口中乏津而舌苔白润等证。

编者师其意,小制其剂,或为丸散,应用于一些体格壮实的老年病,效果不错。因大黄属苦味的健胃药,再配伍行气除痞降下消满的枳朴。则胃腑自然通顺,身体内外得到平衡。


[原文点睛]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208)

2.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209)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5.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6.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敷,大便田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7.得病;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fc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251)

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四十一条)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注论精选]

钟小南:痞满,故用枳朴消痞泄满,以匪较大承气为轻,故减其药量;实则胃热便闭,故用大黄泄热通便;不燥则热未结,故去芒硝(《伤寒沦便读》)。

尤在泾:谵语者,胃实之证,为有燥屎也,与心下坚,脉滑者大同。然煎大承气汤者,以因实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气汤者,以病成而适实,攻之恐伤及其正电(《金匮要略心典》)。


柯韵伯: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名。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意也。大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门大;昧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者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汤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之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伤寒来苏集》)。





标签: 小承气汤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