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二陈汤加减治腘窝囊肿医案、配方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4-03-08

二陈汤加减治腘窝囊肿医案、配方(图1)


腘窝囊肿通常临床上将腓肠肌内侧头的滑膜囊肿称为“?窝囊肿”或“Baker囊肿”。窝囊肿,常表现为膝关节后方窝处的肿块,触摸上去质软,有囊性感。膝关节伸直时囊肿明显,而屈曲时囊肿体积似乎减小。

【临床应用

王高元以二陈汤加减治疗胭窝囊肿26例男17例,女9例;单侧22例,双侧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23年,最短2天;有8例曾行手术治疗,后复发,其中1例行过3次手术。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B超确诊。

治疗基本方:

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贝母10g,胆南星10g,瞿麦30g,竹沥10g随症加减:偏寒者加干姜;偏热者加海藻、昆布;质地偏硬者加三棱、莪术。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治愈:囊肿完全消失;

好转:囊肿明显缩小;

无效:囊肿无变化或增大。

治疗结果:治愈19例,有效7例;有效率100%。疗程最长35天,最短7天。


【病案举例】

1.施某,女,10岁,海丰县赤坑镇人。2003年8月7日就诊。

其母代诉,数天前无意间发现其行走一高一低,细察之,发现左窝扪及一实性包块,遂来就诊。左下肢行走量状,纳欠佳,眠安,大便时溏。查左下肢窝皮下扪及一条索状实性包块7cm×3cm,不红不热,质硬,移动度差,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滑。

外科会诊:窝皮下囊肿,性质待查,建议手术治疗。其母要求中医药治宁。

中医辨证:小儿纳欠佳、便溏,脾虚见症,故痰湿由内而生,流注于经隧气穴,气滞血凝,聚而成结。治拟理气助运、化痰散结,

投二陈汤加味:半夏4g,陈皮4g,茯苓10g,浙贝母10g,山慈菇6g,生薏苡仁15g,土鳖虫4g,炙穿山甲4g,牛膝6g,甘草3g,7剂8月15日二诊窝处肿块缩小,移动度仍差,舌脉如前,守方加白术6g、降香3g(后下),隔天1剂。10月23日喜告肿块消失,活动如常。


按: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运胃纳,散精布,唯气以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本例因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流注四肢经隧,内闭经气,外壅肌肉,聚而成结。治疗取二陈汤加生薏苡仁理气助运、和中化湿,浙贝母、山慈菇化痰散结,土鳖虫、炙穿山甲祛癖散结,牛膝引药下行。二诊加白术健脾降香活血,使脾胃复职,痰湿内化,经气通,结块消。2天服药1剂,恐小儿脏腑未允,不受药力之伐,休息1天,待胃气来复,缓而图功。


2.李某,女,47岁,2年前发现左侧?窝肿块,到外院查B超示腘窝囊肿,行手术治疗,术后第7个月又出现?窝部肿块,复查B超示窝囊肿复发,约5cm×4cm大小,因惧怕再次手术求治我科,查体左窝肿块呈椭圆形,表面光滑,轻压痛,舌淡、苔白微腻,脉滑,辨为痰湿互结之症。

处方: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贝母10g,胆南星10g,麦30g,竹沥10g,三棱10g,莪术10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7剂后肿块明显缩小,21剂后肿块消失,经B超检查证实未见肿块,随诊1年未复发。


按:本病多见于长期站立和重体力劳动的中老年人,系滑膜受伤造成的滑膜无菌性炎症,属中医学“筋瘤”“胶瘤”范畴。因长期劳损致筋脉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运行失常,则湿聚为痰,而痰湿凝滞则囊肿成矣。方中半夏、胆南星、贝母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气顺痰清;瞿麦一药,《本草经书》谓其“性苦…阴寒滑利,性主降泄,辛能散结,利湿解滞而通经脉”,取其利湿破壅散结之功,与茯苓合用,使湿祛无生痰之源;竹沥,《丹溪心法·痰》说:“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诸药合用,可使囊肿消散吸收。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