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中医基础 > 伤寒 > 正文

辩治首分阴阳与伤寒论113方错考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03-10

辩治首分阴阳与伤寒论113方(图1)

辩治首分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将事物一分为二来看待,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思维。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中国古代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中医认为,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这些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这些属于阴的范畴。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理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

中医认为,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语声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属阴。口渴喜冷者属阳,口渴喜热者属阴。脉之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如肺疾患者,出现咳喘息粗、咳痰黄稠、高热、面红、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数之候,这是机体反应功能旺盛的表现,称之为阳证、热证、实证,其证属于阳证。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是机体反应能力衰竭的表现,称之为阴证、寒证、虚证。

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因为邪正相争,常常表现为阴阳失调、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中医四诊之首要,无论多复杂的证候,在临床辨证中要求“首分阴阳”。这样做,是为了抓住疾病的本质,执简驭繁。

在治疗上,阴阳偏盛,其相对方并未虚损时,“热者寒之”或“寒者热之”,即可采用“损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相对方有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阴阳偏衰,“阳病治阴”或“阴病治阳”,即可采用“补其不足”或“虚则补之”的原则。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四气(又称四性),有寒、热、温、凉。五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属阳,五味属阴。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气,故辛甘属阳,如桂枝、甘草等;酸味能收,苦味能泻下,故酸苦属阴,如大黄、芍药等;淡味能渗泄利尿(物质的浓淡对比而言,浓属阴,淡属阳)故屑阳,如茯苓、通草;咸味药能润下,故属阴,如芒硝等。按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分,药物质轻,具有升浮作用的属阳,如桑叶、菊花等;药物质重,具有沉降作用的属阴,如龟板、赭石等。

所以中医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或偏衰,首先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从而达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目的。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十一、阴阳与伤寒论113方

根据中国古代中医八纲辩证思辩习惯,张仲景按病所呈现的阴阳表现,将病分为“阳病”和“阴病”。

同时他发现,疾病在人体是有一定顺序特征可循的。即病邪自外侵入后,会逐渐向里发展。为便于区分,明白“六病”具体所指,他又按人体“表、半表半里、里”的部位,分三而论,于是又成“三阳病”和“三阴病”。

从《伤寒论》现存方剂理解,表病多论述的是呼吸道及肺部,肌肤的症状。而里病,多见于胃、肠症状。胃肠是人体最中间的管道,被身体包裹在中间,认为是“里”,也说的过去。按三分而论,不是表里病的,就是半表半里的病。

这个理解多少有点臆测的味道,但限于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对病的理解,如果将病做这样分类,也有一定的道理。如张仲景也是这么想的,思维和逻辑要是如此,那么《伤寒论》著书的大纲,当是如此。

前面说过,张仲景在阴阳病的取名上,是受《内经》的影响的。

既然将病分为“阳病”和“阴病”立来做对立比较,那么“三阳病”和“三阴病”也应从其理。那么,太阳病和少阴病、阳明病和太阴病、少阳病与厥阴病是三个对立阴阳关系的存在。

《伤寒论》中,太阳病是阳病之一,主要论述表病。这个毋庸置疑。

既然是阳病,又是表病。那么太阳病就是论述表病当中的阳病。即论述的是表病中阳性特征的疾病。

什么是阳性特征的表病?

阳性的表现是热象,这个热象,也有一个过程。阳病的发展,往往会遵循从表至里的过程,其表象终以热盛而阴损为止,至极为阴象,终为阳虚的规律。

作为表病分析,阳的一面是这样,那么阴的一面呢?

阳性的表现是寒象,这个寒象,也会遵循从表至里的过程,其表象终寒盛而阳虚损为止,至极为阳象,终为身体阳绝。

少阴病作为太阳病阴阳对立面存在,而且应当都是论述表病的,那么少阴病就应该是表阴病。

所以,少阴病区别于其他阴病,是因为存在表邪的影响,其症状方面可以与太阳病相似。这个,也有相关条文显示。即少阴病也会有“恶风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肢痛、吐逆、喘咳鼻鸣”这些肌表、肺部与外邪抗争的表病症状。

然而,《伤寒论》少阴篇并不是这样。除了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其他方剂根本不是用来解决表病的。夹杂着太多其它“经”病的条文和方剂,完全不涉及少阴病是治疗表病范围。

明确少阴病是太阳病的阴阳对病,对进一步理解《伤寒论》原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伤寒论》中,麻黄细辛附子是少阴病方。同理,类似解决表阴证的方子都应归少阴病。所以,把《伤寒论》113方中,属于“解表”的方剂先挑出来,再根据其治疗阴阳病的情况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太阳病和少阴病的临床表现。

同理,阳明病和太阴病、少阳病与厥阴病也是这样分析和处理。在辨其主证后,该归哪“类病”就归哪“类病”。

做好113方“归类”,就是做好《伤寒论》的经线。分配给每个“类病”后,每“类病”都有一大把方。再根据八纲分析,将这些不同方剂按一定规律排列下来,是为纬线。

纵横交叉,这样,就方便给疾病“定位”了。如果再加上脏腑经络来“微调”,这样辩病就很精确了。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唐亚军 2022-12-23 12:43:20
回复 1楼
看到这么好的资源真是高兴,辛苦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