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中医基础 > 伤寒 > 正文

《伤寒论》的条文编排问题和历史环境研究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10-12

《伤寒论》的条文编排问题和历史环境研究(图1)

《伤寒论》的条文编排问题

现在通用的《伤寒论》底本,基本上是明朝的赵开美本。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版本。这本书,仍存在“字为之正,句为之离”的问题,每一条意思都很明确,但往往读着读着就迷糊了。真个是,心中了了,终究难明。

那么,是人的理解出了问题,还是这本书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以其昭昭”条文,却“使人昏昏”?

让我们看看,《伤寒论》有什么问题呢?

初习《伤寒论》,觉得会有些奇怪的地方。比如,《伤寒论》全文398条。按六经脉证并治分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就有178条,占了差不多45%。少阳病和厥阴病条文都比较少。

《伤寒论》作为六经分论的专业书,太阳经内容占全书大部。我想,这不是张仲景著书的初衷,不管谁写书,也不可能是这样布局文章嘛。

再个,因为《伤寒论》条文方面确实存在杂乱,所以历代注家“歧见纷出,各衷其是 ”。

从明代起,就有人责怪王叔和,甚至有人著述以讥评,认为是王叔和在重新编订《伤寒论》时,造成了条文错杂失序的情况。

除了这个原因外,《伤寒论》在世流传近二千年,好几次面临着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过程当中,都有机会造成原条文的错杂甚至是遗漏。

《金匮要略序》中明确写了:这本书是“(唐朝)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意思是翰林学士无意中在图书馆中翻到一本书叫《金匮玉函要略方》,但是太子右赞善大夫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林亿等人看后,发现有的有证无方,有的有方无证,于是他们补充了一些方子填在相应的证下面。这些官员不是医官,隔行如隔山,错误在所难免。

前面说了,赵开美对《伤寒论》“补其脱略,订其舛错”,进行了一些文字修订和补充。无法修订的补充的,尽量保留原貌,只对其原文字做少许改动。如《仲景全书》收录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所以,条文错杂失序的原因有很多,遗失、传抄、个人对条文增减等,都有可能。原文次序究竟如何,现在也是不得而知,不得复睹了。

明朝方有执(1523~1594年)是《伤寒论》错简重订学派的代表,他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仲景学说“因王叔和编次而改易,之后又由于源流已远,其间时异世殊,又多虫蛀而残,后人编撰而乱”,主张必须重新考订《伤寒论》,以求不失仲景原意。

近代,主张重订《伤寒论》者也不乏其人。

韩世明教授认为“宋本《伤寒论》条文之间的联系性被割裂了,每条条文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病证、方剂。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家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 确如明代方有执所言“实为错简”。他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的赵开关《仲景全书》为底本,并参考刘渡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前后贯穿的病机变化,将《伤寒论》条文进行了重新排序,编成《伤寒论重排本》。

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根本,这正是历代中医学者对《伤寒论》的积极探索。


《伤寒论》成书的历史环境研究

要了解《伤寒论》成书的历史环境是什么样的,也要事先了解仲景当时生活的年代,历史环境什么样的。

从仲景生活的东汉往前推600年,取战国至东汉(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这一段来研究,看看当时的医学环境是什么情况,当时的医学环境如何?

这一时期,是大变革的时期。学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辩家、阴阳家、杂家等不同的学派别,不论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农学、医学,还是文学、史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我国的第一部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和数学名著《九章算》、《甘石星经》、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汜胜之农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史学传世名著,如《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许慎的《说文解字》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宝贵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也是哲学思想上争鸣阶段。在自然观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天命论和反天命论。唯心主义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能够降祸赐福,赏善罚恶。唯物主义则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没有什么上帝鬼神来主宰它,它没有思维和意志,更不能惩恶劝善。

1948年,杨绍伊出版《伊尹汤液经》一书,考证了张仲景整理吸收了商代时期伊尹的著作《汤液经法》,《伤寒论》使用的“经方”就是源于《汤液经法》。《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一向被誉为群方之祖,相传就是伊尹所创。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伊尹有“厨圣”、“烹饪鼻祖”的尊称,传说他精通烹饪之道,对各种食材了如指掌,能发明汤药,认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苦、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那么,他用五味调和的办法来煎煮草药,也是很自然的事。桂枝汤用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这些东西现在人们的厨房中也很常见。因此,桂枝汤本质上是一个食疗之方,这也再次印证了中医的药食同源之说。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伊尹见商汤时,一边给商汤烹饪,一边通过介绍自己的厨艺,巧妙地安插了些治国大道理。因此伊尹得到重用,由厨师最后成为一代贤相。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对伊尹“以烹饪之道治国”说的,为此,也有人认为《汤液经法》应是出自黄老道家方面的中医著作。

1973年底,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医药帛书。据考证,这些帛书都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的,但各书的编撰时间不同,最早的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而最晚的则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的作品。就其内容而言,这些书较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典籍更为原始和古朴。这批书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文献,它们的出土,不仅填补了中国医学史上的某些空白,而且对研究西汉以前医药学的发展概况具有极高的价值。

《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

《五十二病方》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有100多个,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所载的病名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药物中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书中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吻合。

《五十二病方》这部书已初具方剂学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有理论指导、有实践意义的方剂学体系在先秦已初步形成,充分反映了西汉以前医学和药物的发展情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仲景之前的西汉时期,医学已是有了很大程度发展的,医学环境氛围还是很浓厚的。

如自序中“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他的案头,想必已有《易经》、《内经》、《汤液经》、《神农本草》、《五十二病方》等东汉前的一些中医著作和扁鹊、华佗这些名医的医案。

那么,这个时期的医疗水平又怎么样呢?

三国时期的“建安三神医”,指的是华佗、董奉和张仲景。华佗的医有多高超呢?

《三国志》记载了华佗的行医以及医案。一般医生根本做不到,“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医疗水平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啊!

这就是张仲景著《伤寒论》当时的医学环境。

 


标签: 伤寒论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