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真武汤治心衰水肿名医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6-24

1.jpg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心悸气短,喘促,口唇青紫,小便短少,下肢水肿,倦怠、乏力,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质淡暗,舌苔白,脉沉细无力。(四肢沉重或浮肿、小便不利、苔白不渴、脉沉为辩证要点。)

【方剂】制附子15g(先煎1h),茯苓20g,白术20g ,芍药10g,生姜6片。

【加减】若浮肿甚加猪苓15g,葶苈子10g;咳甚加五味子10g;舌质青紫加丹参20g、红花10g;气虚加黄芪30g;阳虚重者加桂枝10g;呕者加白豆蔻10g。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早晚2次服。14天为1疗程,共4~6个疗程。治疗期间规律治疗原有基础疾病,避风寒,畅情志。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化气行水为主,水制在脾,故又配伍获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为辅,配以白芍疏肝养阴利水,且又能缓和附子之辛燥,配以生姜协附子温阳化气.诸药相伍,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真武汤加减可降低心力衰竭者血液黏度,防治渗出,纠正脏器瘀血,降低心脏负荷,降低肺动脉压,从而缓解病情,促其康复。


水肿——吕大用医案

赵某某,女,40岁,于1984年4月3日初诊。初患病时,因头面四肢肿,恶寒发热,服西药治疗周余,未见疗效而用中药治疗三周仍未见效,病日加重而来就诊。察颜面苍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润,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胸闷气短,腰冷痛酸重,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溺清白而少,口渴不欲饮,脉沉细无力。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药用:

附子25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肉桂7.5克。水煎300毫升,100毫升日3次服。

上药连服3剂,浮肿消退大半,查其舌体渐小,四肢微温,溺量增多,脉虽沉较前有力。此乃虚焰渐退,正气渐复之佳象。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干姜15克,连服6剂而愈。[中医函授通讯1987,(3):42]《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此当利小便。真武汤,泻水之方,治症之治,附子温脏寒,茯苓利小便以泻水,白芍行血疏木,以调其疏泄。

舌质淡者,此为无热,而滑润者,此是气逆不降,当液上填之象,故口渴而反不欲饮。腰冷痛酸重者,肾气虚寒气重,湿寒痹着之象也。胸闷气短者,是水盛于下,而气阻于上,气逆不降之象。四肢不温,此是土虚之象,则知不能制水。脉沉细无力者,《金匮》水气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7浮肿——闫云科医案

郝某,女,11岁。晨起头面浮肿,未予介意,继续上学读书,逾五日,肿势益盛,其父陪同就诊。望其头面肿盛,肤色不红,二目炯炯,精神尚佳,舌淡红,苔薄白。询知小便不利,四末逆冷,身不热,反恶寒。脉象沉缓。化验小便:蛋白(++),红细胞(+)。小儿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极易遭受邪气侵袭。病前迁居新房,居室潮冷,寒湿之气乘虚而入,损伤脾肾,土不制水则水势泛滥,肾阳被淹而聚水为患。治当温肾阳,启胃关,崇土制水。真武汤可水中取火,鼓动肾阳以消阴翳,倘火旺土健,则水自可归川。拟:

附子6g 白术15g 茯苓10g 白芍6g生姜6片二剂并嘱忌盐、肉蛋等高蛋白食品。

二诊:水肿减轻,仍四末发冷,身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弱。尿蛋白(+)。药已中病,法不可更。附子6g 白芍6g 白术15g 茯苓10g 生姜6片党参10g三剂

三诊:尿蛋白(-),水肿完全消退,身体一如往昔,患儿急欲上学,嘱原方再服三剂。《临证实践录》

论:新房潮冷,湿寒之地,伤其经阳,则耗及少阴,阳气失藏,则脾肾湿寒。小儿脏腑娇嫩,六气一偏,病即外现。


8浮肿——岳美中医案

康某,男。患四肢浮肿,易冷,下肢尤甚,小便少,小腹作胀,脉沉微,投予真武汤。茯苓12克,白术12克,炒白芍9克,炮附子9克,生姜9克。四剂后小便见多,再续予数剂,浮肿见消,唯夜间下利。改用实脾饮以止泻,兼防浮肿再现。(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岳老说:仲景《伤寒论》真武汤又名玄武汤。《经方应用》


9浮肿——唐声菴医案

魏某,男,59岁,城关水果店营业员,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服西药治疗月余,未见疗效,改用中药治疗两月左右,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部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拟方:炮附子60克(先煎50分钟,下同),白术24克,白芍24克,茯苓24克,党参60克,玉桂6克,炙甘草24克,生姜30克。水煎3次,头煎1次顿服,二、三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

上药连进3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已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子、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唐声菴,真武汤临床运用点滴经验,中医杂志,1965,7:39)

按:益火生土、温阳化水实为治阴水要法。本案全身浮肿,神疲恶寒,小便不利,舌苔黑滑,乃阳衰寒水失制之象;舌质娇艳,脉浮大无根,乃阴盛阳浮之征。故用重剂真武汤加玉桂益火温阳,化气行水,服3剂浮肿大减,虚焰渐收,减量续服而愈。《经方临证集要》

论:苔黑而浮肿者,水寒而泛滥也。苔黑为水寒火败,舌红为亡阳之火,升浮而离根。火性上炎,但不能随其性,火随性而上炎者,胃逆不降,亡阳失归也。真武汤,扶阳而泻水,扶正而祛邪,双管其下。真武汤,泻水而益火,调合水火,专治少阴之枢机病。


10浮肿——李聪甫医案

吴某,男,34岁。病发,振寒蜷伏,头重胸痞,呼吸短促,目合神衰,面色暗黄,遍身浮肿,溲短便溏,形态呆木。诊视脉象迟微,舌淡苔滑,断为寒湿阴水所伤。寒之与湿,同是阴邪,寒湿相搏,其表益虚,阴乘阳位,水邪泛溢,故全身皆肿;胸中之阳不宣,卫外之阳致困,故面黎肢冷。法当温阳导水,驱散阴霾。处方:生薏苡仁13g,云茯苓13g,漂白术9g,熟附子9g,法半夏9g,广橘皮7g,川桂枝6g,西砂仁6g,炒泽泻9g,淡生姜9g

二诊:前方服至10剂以上,脉缓苔薄,肿势消半,语能出声,目能转动,膝能屈伸。仍憎寒蜷卧,阴盛阳微之机已露。原方加炙甘草3g,连续与服,水肿全退,饮食增进,逐渐康复。

原按:《金匮要略》论“正水”喘咳上气,论“石水”则腹满不喘,同属寒湿阴水为病,喘与不喘,判然有别。正水为脾阳失运,气不外行而内迫于肺,则喘咳上气;气不下行而水聚于肾,则小便不利。因为,脾气原赖肾中元阳气化以行。阴水自盛,元阳被湮,当实脾制水以救元阳。因此,用一派温运脾机的药,配附子直破阴寒。肾阳复则脾机运,脾机运则肾阳益壮,自然肿消气纳。石水亦因肾脏阴邪自盛,然邪结于下焦,肾病尚未及肺,而无喘咳水气上逆症状。急当真武汤扶脾制水温阳,不使肾邪凌肺,微阳立败,肺司“治节”,肿自消除。摘自:李聪甫,李聪甫医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9:95-96《经方治验泌尿系统疾病》

论:振寒者,少阴之阳败,蜷伏者,少阴之病象。目合者,是少阴欲寐之象。神衰者,君火之衰。头重胸痞,呼吸短促者,此为水阻气厥之象,小便不利,则水无下泄之路,所以浮肿,此为水象,脉迟微者,此为阴寒之象。真武汤,扶阳而泄水。小便通利,则水去肿消,附子扶阳,则阳回而脉复。


浮肿——郭子光医案

黄某某,男,62岁,和尚。1994年1月9日初诊。病史: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未作手术治疗,继后又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因心功能不全发生浮肿,多次住院治疗。现证:全身浮肿,下肢肿甚而厥冷,按之如泥,心悸、气短殊甚,不能行走,甚至无力完成洗脸、穿鞋等劳作,胸闷胀作痛,咳嗽痰少,头晕,自汗出,不欲食,腹中痞满,小便少。察其面色苍暗,精神萎靡,唇甲青紫,语音低而断续,舌质紫暗、苔薄白腻,脉呈屋漏之象。

辨证:阳衰阴盛,寒凝血瘀,气虚欲脱,病险。治以温阳益气为主,兼利水活血,方用真武汤、生脉散加味:制附子片20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药15g,生姜20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门冬20g,黄芪60g,桂枝15g,丹门参20g,服4剂,嘱低盐饮食。

1月14日复诊。浮肿尽消,只足踝部尚有轻度浮肿,能下床在室内行走,小便量增加,诸证缓解,舌质紫、苔薄白润,脉缓细沉而结代、参伍不调、未见屋漏之象。是气阳回复,阴寒消退之征,上方减黄芪为40g,茯苓、白术为15g,继续与服。治疗观察2月余,过程中浮肿两次反复,加重黄芪60~80g,茯苓、白术各20g,则尿量增多,浮肿又消退。惟脉象结代而参伍不调,始终如故,表明病根未除。

按:虾游脉与屋漏脉,皆因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严重不足,几乎未能激起外周血管搏动所致。从中医宏观辨证观察,虽然两者都是气阳虚极,瘀血浊水阻滞所致,但虾游脉多有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表现,而屋漏脉则是阴寒凝结比较突出。在治疗上,两者都以大力温阳益气为主,不过前者注意“通阳”以除格拒,后者注意“散寒”以解凝结,略有不同而已。郭老治疗心律失常,凭脉辨治,据脉选方,疗效卓著。(郭子光.心律失常的凭脉辨治.成都中医药大学报,1996,19(1):8-13)《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论:脉呈屋漏之象,应该是滑涩之脉。终未根除,此是肾寒不复,加大扶阳药物,又加肾四味,再加肾气丸,石类药,就是重剂扶阳,或能根除。


13浮肿——朱良春医案

陈男。转动则气急,两足浮肿,阴囊亦肿大,两脉沉细。肾虚水气泛滥,非大剂温运不为功,予真武汤加味。炮附子9克,生苍术9克,旋覆花9克(包),细辛2.4克,澄茄9克,葫芦瓤30克,干蟾皮9克,车前子30克.带皮苓18克,白芍9克,淡姜皮2.4克。

按: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气溢于肌肤,而为水肿。真武汤以附子温振肾阳,苓、术健脾利湿;生姜温胃利水;复以白芍制姜、附之燥热。实践证明,本方对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的水肿,确有良效。今以苍术易白术,燥湿之力益胜;加细辛、荜澄茄、干蟾皮之温化,车前子、葫芦瓤之利尿,作用更强。(朱良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8)《名医经方验案》

论:水气十三: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师解):心水者,水灭火也。火种下绝,肝肾寒凝,故阴器肿大也。水病浮肿,而阴囊肿大者,可以参考本条提纲与注解。不知为何,本案有阴肿,却无身重少气,烦躁不得卧证。


全身浮肿——李今庸医案

陈某,女,7岁。1970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发病1个月余,近日加剧。诊查:全身浮肿,腹满、按之软;大便时溏,小便短少色黄;手足冷,不渴,偶欲饮热,食欲差。舌苔白润,脉沉小迟。昨晚微咳,流清涕。辨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证,治宜温阳化气,利水去湿。用真武汤加减:附片6克,茯苓8克,白术8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

服药2剂后,病好转;服药四剂,病即痊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仲景病案学》

论:水气十五: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师解)肺水者,水乘金也。肺主气,卫气不行,故其身肿,气生水,肺气不降,则气不化水,故小便难。肺为太阴,化气于湿土,下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燥金,亦从湿化,收敛失政,故时时鸭溏。


15全身水肿——李培旭医案

任某,男,27岁。患肾病综合征五年,曾用激素冲击治疗两次,均在激素减量后反复。来诊时全身水肿,下肢水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不起,手足不温,形寒怕冷,颜面水肿,面色㿠白无华,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水滑,脉沉细无力。尿常规:蛋白“++++”,管型“+',白细胞少许;血液生化检查:总蛋白43g/L,白蛋白15g/L,球蛋白28g/L,总胆固醇7.0mmol/L,甘油三脂1.8mmol/L,诊断“肾病综合征1型,证系阳虚水肿。处方:熟附片12克,生白芍15克,生白术20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车前子30克(另包、包煎),黄芪30克,生姜皮10克。服药3剂后,小便开始增加,水肿见消。上方加减服用18剂,水肿痊愈。《当代医家论经方》


16全身水肿——梁自温医案

李某某,女,46岁,农民。素患肺源性心脏病.近日因全身水肿,呼吸困难而住院。自觉身体困重,心悸胸闷,咳痰清稀,小便清少,胃纳差。

检查:呼吸30次/分,脉率100次/分。全身浮肿,以下肢为甚。四肢不温,口唇发绀,胸呈桶状、叩诊过度反响。舌苔白滑,脉象细数。

诊断: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辨证:属心肾阳虚水肿,痰饮咳嗽。投以真武汤加党参、黄芪、五味子,生姜改干姜。治疗一周,浮肿消退,咳嗽减轻,其余症状亦明显好转。[梁自温:温阳利水汤新解,新医学,1976,(6):293]《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生姜有消化水气的功能,不要换成干姜为好。泻水之后,可以再换成干姜。


17、女,48岁, 1997车5月24日初诊。

心悸、喘息、下肢水肿5天。病人本因急性乙型肝炎到传染科住院,住院中患者逐渐出现下肢水肿、心悸、喘息、不能平卧,舌淡胖,苔水滑,脉沉无力。B超发现中等量右侧胸腔积液,肝脏增大,门静脉、脾、胰、肾怃异常。血浆白蛋白正常。ECG心肌缺血。考虑急性肝炎合并冠心病心衰心源性胸腔积液。肝炎治疗方案不变,另中药纠正心衰。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处方:

制附片20g(先煎40分钟),白芍30g,白术15g,茯苓30g ,泽泻30g ,葶苈子30g,陈皮15g,大枣10g ,生姜20g。

水煎服。2付后,水肿减轻,可平卧。续服3付后喘悸、水肿均消失,心衰缓解。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素问阴阳别论篇》 “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君火,肾主命火,君火命火互根互用。心力衰竭的本源是阳气不足、君命火衰。阳不化阴必定水肿,气不行血必定血瘀;心衰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水停,故而水肿明显;水饮凌心射肺则气喘心悸(肺循环瘀血)。因此,心衰治疗大法:温阳利水、行气化瘀。真武汤之姜附温补命火以壮君火,又能温通经脉、化气行水,白术陈皮茯苓泽泻补益中州利水消肿,葶苈子大枣利水泻肺 强心;白芍利水且兼养阴和营之力, 防止温燥伤阴。全方由真武葶苈两方加陈皮组合而成,颇合病机,故收良效。当今治疗心衰水肿的中医论文太多,法出多门,百家相争,诸如养阴治心衰枳实葛根强心之类,实在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偏离大法远矣。


标签: 心衰 水肿 真武汤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