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方剂大全 > 正文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心附子汤)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5-27


【方剂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

【类别】温里剂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麻黄附子甘草汤,温补阳气能解表,太阳伤寒阳虚证,心肾水气亦能调。

【功效】温补阳气,解表散邪。

【主治】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心动过缓、心肌缺血、风湿性心脏病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等。药理研究本方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镇痛等作用。

【病机风寒乘机侵袭太阳营卫,心肾阳气不足而寒气内生,以此而演变为卫闭营郁,心肾阳虚,或水气内生。

【思路】本方既是主治太阳伤寒证与心肾阳气不足证相兼的基础方,又是治疗心肾阳虚水气证(身重而少气,心烦,心悸,甚则身躁,不得卧,或喘,或阴肿,舌淡苔薄白,脉沉或脉迟)的基础方,并能主治心阳虚证。

【方解】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风寒乘机侵袭营卫,营卫受邪,正邪斗争,则发热;卫气固护不及,则恶风寒;腠理因寒凝而闭塞,则无汗;心阳虚弱而不能温煦,则心悸;阳虚而寒气浸淫于胸,则胸满;阳虚而不能温暖于下,则腰酸腿软;阳虚气化不及,则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均为阳虚阴寒之征。其治当温补阳气,解表散邪。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温阳散寒,行水散水;附子温煦阳气,温化水气;甘草益气和阳,辛甘化阳补阳。

【要点】太阳伤寒证与阳气不足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心悸,或胸满,或腰酸腿软,或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

【加减】若心悸者,加人参、茯苓,以益气止悸;若头痛者,加桂枝、白芷,以通经散寒止痛;若心烦不安,加龙骨、牡蛎,以重镇安神。

【经验】张仲景设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主治表里兼证,但在临床中合理运用本方则能主治阳虚证。如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心动过缓属心阳虚证,方中甘草用量要大于麻黄,或加益气助阳药,则能使麻黄发散通阳而不损伤阳气。

【禁忌】太阳中风证与阳虚证相兼者慎用本方。

【文献】

①《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②《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③《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选方】

①女65岁,10年前因心悸、胸闷、气短而做心电图检查,脉搏52次/分钟,诊断为心动过缓。近因心悸、胸闷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胸中畏寒,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迟弱。辨为心阳虚弱证。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麻黄6g,炙甘草6g,附子5g,龙骨12g,牡蛎12g,红参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胸中畏寒好转,心悸减轻,又以前方30余剂治疗,诸证悉除,脉搏65次/分钟。随访2年,一切尚好。诊治提示:根据胸中畏寒辨为阳虚,又因心悸、胸闷、脉迟弱辨为心阳虚。以此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补心阳,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红参益心气、安心神。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阳益气安神。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