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中医基础 > 理论 > 正文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和部分中药属性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2-24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和部分中药属性(图1)


中医剂量最全对照表

因为中医的计量单位复杂和模糊,现在计量单位多以汉代为标准,实际使用中请注意是何年代药方。另外现在人工种植的中药材越来越多,建议使用这类药材可适当加大药量。

 (1) 度

长度单位的名称,例如分、寸、咫、尺、丈、引、寻、常、仞等。还有十忽为一秒,十秒(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2) 量

量容量的计量单位:有升(掬)、斗、斛、豆、区、釜、钟、溢、等。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汉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上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3) 衡

衡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铢、累、黍。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1) 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 钱 匕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 刀 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4) 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 鸡子黄大

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 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

(7) 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 束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 片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某些药物的剂量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还有说:一两=31.25g,一钱=3.125g,一分=0.3125g,一厘=0.03125g,所以现在多用一两30克。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方剂学》六版: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

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栀子10枚9g,半夏10枚7g,乌梅10枚9g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还有文献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

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

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

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

方名 剂量 剂型

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

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

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

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

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

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

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

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

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

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

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

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

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

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

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

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

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

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

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

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

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

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

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

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

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

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

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

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

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

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

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

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

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

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

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

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和部分中药属性(图2)

部分中药用量参考:

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

生地-------凉营,极量800克;

枣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参-------强心,救急30克;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上。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渗顽水500克,

猪苓-------消浮肿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

赤芍-------疗急黄120克起;

芦根-------降温120克无虑,

葛根-------降糖3两无毒;

桔梗-------治咽1两安全。

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枳实——小剂量能让心脏兴奋,大剂量让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茯苓-------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

大剂量让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苍耳子----少量轻而上至颠顶,重用通下走足膝

薏苡仁----药食两用,常用剂量限为30克,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升麻-------用升麻之真谛,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适合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 g,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 所致头晕、目眩等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3~6g可止泻,9~15g泻下;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

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适合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 ,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镇静止痛。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用3-6克)。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是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如果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  

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 ,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

苍术麻黄-----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 10g:10g,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 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 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附子------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当归-------补血活血,适合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果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活血止痛;治女性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所以重用行血之力更甚。如果补血,剂量宜轻,3~9g。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三棱-------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

川芎------小剂量让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用9~12克,瘀血头痛,

宜重剂量:用至30~40克, 治疗头痛之要药。

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如果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用,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大剂量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用能让血压上升。

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不适合。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

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用。

人参-----常用剂量是3~9克,适合脱证时,用量高达30克以上上。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和部分中药属性(图3)

汉代计量单位:

1 石①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每100粒黍重0.58克,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

① “石”:读shí,后来读dàn,②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

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6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1枚大者≈20-30克,中者≈15克;乌头1枚大者≈5-6克,小者≈3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1枚平均≈46克;枳实1枚平均≈14.4克;石膏1枚鸡蛋大≈40克;厚朴1尺≈30克;竹叶1握≈12克。


中医取穴所说的“寸”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度量单位,而是指“同身寸”,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3种。1.中指同身寸(如图1):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比如四白穴,位于眼睛下缘1寸处。2.拇指同身寸(如图2):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比如,公孙穴位于足内侧、拇趾关节后1寸处。3.横指同身寸(如图3):又称“一夫法”,即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比如,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3寸、胫骨外侧1寸处。另外,1.5寸为食指和中指指间关节横纹的距离,2寸则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为基准做一条横线,两端的距离为2寸。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和部分中药属性(图4)

关于古代的计量单位 :

在战国时期至秦代:1斛 = 10斗, 1斗 = 10升。 

换算现在的毫升: 1斛 = 20000毫升, 1斗 = 2000, 1升 = 200 汉代: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换算为毫升: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1合 = 20.45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1合 = 30

隋 朝: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 

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1合 = 20 

唐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 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1合 = 20 

宋朝: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元朝: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 

明朝: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清朝: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换算为毫升: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芳香疗法中常用的计量单位

20滴(d)= 1毫升(cc)=1毫升(ml)

1/4茶匙(tsp) = 15 滴(d)

1茶匙(tsp)=5毫升(cc)

1滴(d)=45毫克(mg)

1oz = 29.57cc

1升(L)=1000毫升(ml)

1公斤(Kg) =1000克(g)=2.2磅(lb)

1磅(lb) =454克(g)=16盎司(oz)

1盎司(oz) =28.37克(g)

1台斤 =600克(g)=16两

1两 =37.5克(g)



标签: 剂量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朴素子 2023-05-10 20:27:11
回复 1楼
站长超给力,真是难得给力的中医资料平台啊!感谢感谢!
发表
陌尘 2023-05-17 21:35:00
回复 2楼
站长超给力,真是难得给力的平台啊。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