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手脚冰凉怕冷专方(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天魂汤、补阳还五汤、附子理中汤)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11-17

寒症有表寒、里寒之分。

治表寒多用“辛温解表”之法,

治里寒多用“温中散寒”之法。

所以要治疗寒症,

首先应分清“寒”在哪里。

1.jpg

【方名】四逆汤

【出处】汉.仲景《伤寒论》

【配方】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注意】本方所治厥逆,非阳衰阴盛者禁用。若温服本方,服药格拒者,可冷服。生附子有毒,用量宜慎,并须久煎。


【方名】通脉四逆汤

【出处】汉.仲景《伤寒论》

【配方】 甘草6克(炙),生附子15克,干姜9克。

【用法】久煎, 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若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 (5ml),名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注意】本方所治厥逆,非阳衰阴盛者禁用。若温服本方,服药格拒者,可冷服。生附子有毒,用量宜慎,并须久煎。


2.jpg

【方名】当归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类别】温里剂

【组成】 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炙甘草二两(6g), 通草二两(6g), 大枣(9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临床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适用】血虚寒厥证。雷诺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动脉炎、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痛经、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缩阴症、阳痿、腱鞘炎。

体质要求】神情萎靡,懒于言语,手足凉,指尖为甚,多伴有麻木、冷痛,甚至青紫,覆被加热不易转温,夏天亦阴冷异常,甲色、唇色、面色较苍白。多伴有头痛、腹痛等,女性多有痛经。

【使用注意】少阴阳虚寒厥者,本方不宜使用。冻疮后期,寒郁化热,而热证较明显者禁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3.jpg

【方名】四逆散

【出处】《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 枳实破 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 (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肝脾不和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病机】本方原治“少阴病,四逆”。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后世拓展其治疗范围,用于肝脾气机郁滞之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故拟行气解郁,疏肝理脾之法。

【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禁忌】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


4.jpg

【名称】天魂汤

【来源】:《四圣心源》 清·黄元御

【组成】:甘草8g,桂枝12g,茯苓12g ,干姜12g, 人参12g,附子12g。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主治】:阳虚之症。

【方意】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方解】人有三魂七魄,天魂,正是三魂(天地人)之一。魂为阳主精神,魄为阴主身形。其中三魂和七魄当中,又各另分阴阳。三魂之中,天魂为阳,地魂为阴,命魂又为阳。所以天魂汤是一个让身体阳气十足,且是从脾肾入手补阳气的方子。有病人全身畏寒四肢逆冷,胃口差脘腹痞,大便溏泄,腰膝痠软,阴囊湿冷,阳痿,表现为面色苍黯,目眦黑,齿痕舌等,摸脉,六脉沉迟,尺脉细,用上天魂汤便对了症。


6.jpg

【方名】补阳还五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 (120g),  当归尾二钱 (6g),  赤芍一钱半 (5g) , 地龙去土一钱 (3g) ,川芎一钱 (3g),  红花一钱 (3g) , 桃仁一钱 (3g)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冲。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而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 “因虚致瘀”。治当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要点】本方乃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当归三两 (12g) 芍药三两 (9g) 甘草二两,炙 (6g) 通草二两 (6g) 桂枝三两,去皮 (9g) 细辛三两 (3g) 生姜半斤,切 (12g) 吴茱萸二升 (9g) 大枣二十五枚,擘 (8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黄芪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桂枝三两 (9g) 生姜六两 (18g) 大枣十二枚 (4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者


附子理中汤(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功用: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方解:久泻不止,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肛,睡时露睛。命门火衰,阳不温散,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顿。


手脚冰凉经验方

【组成】炙黄芪30g,白术20g,党参15g,熟地20g,当归15g,桂枝10g,仙灵脾10g,附片10g(先煎30分钟),艾叶6g,炙甘草6g。

【用法】日一剂,水煎二次成汤药1200ml,早中晚各温服,一般连用7剂。

【功效】益气养血,温补元阳。

【主治】四肢冰凉,冬季尤甚。本方为临床经常使用的验方,疗效良好。

手脚冰凉怕冷专方(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天魂汤、补阳还五汤、附子理中汤)(图6)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

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

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静月山人总结:

凡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阴,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皆可发为四逆之证。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四逆散主气逆手足厥冷。

四逆汤主寒逆手足厥冷。

当归四逆主血逆手足厥冷。

附子理中丸主命门火衰五脏中寒。



标签: 手脚冰凉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唐金和 2024-01-04 10:28:50
回复 1楼
666666
发表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