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中医基础 > 理论 > 正文

六经辨证秘诀万病之理首辨阴阳,重辨六经。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6-01

张仲景的六经传变: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怎样排序?(图1)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心慌面白

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 阴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首辨阴阳!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


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六经辨证,是中医无上秘笈《伤寒杂病论》的核心要诀。重辨六经,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据考,东汉时代的医圣张仲景,是中医经方派的传人,得商代宰相伊尹《汤液经法》(现已失传)的秘传,后行走医界江湖,救治发热的伤寒病人、不发热的杂病病人无数,于晚年着成《伤寒杂病论》,史称“方书之祖”。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方证辨证为目,全书所载方剂仅两百多个,常用者不到一百。

张仲景以六经辨证、百来个方子,而破解万病,执简御繁,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盖世绝学——独孤九剑,以九招而破解世间万种兵器武学一样。


六经辨证秘诀

一、太阳病(表阳证)

主要表现:

1、怕冷、怕风

2、头痛、身痛、腰痛、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

3、眼睑及面部浮肿

4、身痒,皮肤粗糙,或有渗出物(湿疹)

5、脉浮

常用方剂:桂枝类方、麻黄类方


二、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主要表现:

1、口苦,食欲不佳,易恶心呕吐

2、一会怕冷,一会怕热

3、胸闷胁胀

4、情绪易抑郁烦躁

5、诸孔窍不适,如眼、耳、鼻、头、咽

6、脉弦

常用方剂:柴胡类方


三、阳明病(里阳证)

主要表现:

1、口干,想喝水,汗多

2、大便干,腹满痛

3、怕热,烦躁,坐不住

4、脉滑或数

常用方剂:石膏类方、大黄类方


四、太阴病(里阴证)

主要表现:

1、大便偏稀

2、胃脘部胀满

3、怕冷,手脚凉,筋脉拘急疼痛

4、脉沉弱无力

常用方剂:干姜类方、附子类方


五、少阴病(表阴证)

主要表现:

1、怕冷怕风,低热或无热

2、周身关节疼痛

3、鼻塞、流涕

4、脉沉细无力

常用方剂:桂枝附子类方、麻黄附子类方


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寒热错杂)

主要表现:

1、少阳病、太阴病兼见

2、阳明病、太阴病兼见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

文中提到的方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