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针灸推拿 > 中医针灸 > 正文

倪海厦人纪-针灸第06篇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1-20

目录 

1、敬告启示 

2、足太阴脾经

3、天地人三皇穴

4、痛经三穴

5、奇穴:百虫窝

6、箕门穴和冲门穴

7、食窦穴与天溪穴

8、胸乡穴与周荣穴

9、大包穴

10、君主之官:心脏

11、非置入性疗法

12、极泉穴与青灵穴

13、灵道、通里、阴郄与神门

14、少府与少冲穴

15、小肠之功能

16、少溪、前谷与后溪

17、腕骨穴与阳谷穴

18、养老穴

19、奇穴

20、支正穴与小海穴

21、肩贞穴与臑腧穴

22、天宗穴至秉风穴

23、肩外俞穴与肩中俞

24、听宫穴



7、漏谷穴 

从三阴交再上三寸,或从内踝裸,上六寸,是漏谷穴。漏谷穴禁灸,是脾经的络穴,跟足阳明胃经相通,它们是表里经。阳经都是表经,阴经都是里经。

8、天地人三皇穴(阴陵 地机 三阴交) 脚内胫骨转弯的地方,叫阴陵泉。从阴陵泉下三寸就是地机。

阴陵泉叫天皇,地机叫地皇,三阴交叫人皇,统称三皇穴。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主少腹,脾统血,脾主身上的湿热。 

得水病时,是土不能制水。治疗水肿,除了消水外,就是强土即强脾。三皇穴专门治疗水肿。脚水肿时,针下去起针后,这三个穴道会出水。脾主四肢,腿没有力,也可以用三皇穴,这是强土。地机是脾经的郗穴。郗穴就是消炎、镇痛穴。治疗水肿腹坚、肚子胀满,女子癥瘕,女生腹部有肿瘤、硬块。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属性水。治疗膝盖风湿、水肿、小便失禁、小便频数、中风的病人,包括摄护腺肥大,晚上会夜尿。病人只要有水病,压阴陵泉就有痛点。 

下针的深浅如何定。如要制水,水在的地方很深,针就要下的深点,要看脚的粗细来决定深浅。如何是皮肤表面的病,针下在皮表上面。病在中间就下中间的地方。深浅是按照病人需要决定的。病是骨头的问题,下针很深,下到骨头。内脏的问题,治肝病,治气喘,也是要深针,因为脏是收藏。腑是宣泄,肠胃系统,不用下很深。 

9、痛经三穴:血海 三阴交 中极

血海在膝盖骨上内侧肌肉最高点的地方。是全身最大的穴道,是妇科的名穴。

用血海、三阴交、中极,所有的痛经都可以治。

治病时机,在病人痛的时候下针最好。血海,在治疗妇科时,在痛时下针最好,立竿见影,否则就是扎错了。扎进血海后,左右捻一捻,无所谓补泻,血海里面深的地方有个筋,所以血海不深扎,扎很浅,一寸针就可以了。 

10、奇穴:百虫窝  

血海穴往下一寸的地方,有个奇穴叫百虫窝。用来诊断身体有没有蛔虫、寄生虫。按百虫窝有痛,表示有虫在里面。11、箕门穴与冲门穴  

从血海穴直上五寸叫箕门穴,很少用。从曲骨外开四寸,是冲门穴。  

冲门有一个对称治疗法,冲门的对称穴是云门,冲门痛不方便扎,扎云门。

生完小孩后很多胎盘下不来,用冲门穴,门打开让胎盘下来。

12、府舍穴至腹哀穴  

中极外开四寸,是府舍。从任脉,外开四寸是脾经,二寸是胃经,外一寸半是肾经。

腹结,在石门外开四寸。大横是神阙外开四寸。建里外开四寸是腹哀。

治症都一样,腹部、肠胃的问题、大便不顺、胃不消化,都可以用近取穴治疗。 

13、食窦穴与天溪穴 

乳中穴外开二寸是天溪穴,在两个骨头的中间。天溪穴再跳一肋间就是食窦。肚脐以上肋骨之下,可以直针,直针下去不要下太深。根据肚子大小来决定深浅,一般下一寸。

肋骨周围的穴道,不能直接下针,要沿着肋刺,在两个肋骨中间,在夹缝中取穴,不要穿到肋骨里面去。如下天溪穴不要直接在天溪穴下针,要在离它五分的地方下针。

穴道除了了解穴性以外,还要了解经络的走向,同时了解井荣俞经合、原穴、络穴、郄穴如何选。穴道不一定会用到,但是可以通过它来辩证治疗。

14、胸乡穴与周荣穴 

缺盆和手臂肌肉交接的地方是云门穴,云门跳一个肋骨,就是中府穴。从中府穴再跳一个肋骨是周荣穴。周荣穴再跳一个肋骨就是胸乡穴。 

云门中府周荣胸乡,是一条线下来。如果硬块在云门中府出现,要在肺经上治疗。如果硬块在周荣胸乡上,要在脾经上治疗。初期硬块出来,灸比针好,热能化,多去按摩。

15、全身脉络之主管:大包穴 

胳肢窝正下方的穴道,是极泉,极泉下三寸叫渊液。再下三寸,也就是极泉下六寸,是大包穴。

大包穴总统全身大络,全身的络都是大包在管。经与经之间有络,经和脏有络,脏腑交接也有络,络是布满全身的,主干道是经,次要是络。

大包穴是脾之大络,络是联络的意思。脾脏能管五脏,是大包穴的关系。

小肠消化吸收后,把营养转到脾,会有青色、红色、白色、黄色、黑色五种营养。脾有大包,能把黑色的送到肾脏,白色的送到肺脏,红色的送到心脏,青色的送到肝脏,黄色就留在脾。而脾主肌肉,就会跑到肌肉里面去。五种颜色各归其位,黑色的入肾,白色的入肺等。

中医虚实的辨证,凡是绷紧的都是实,松开来的称虚。实症的时候很紧,虚症的时候很松弛。

大包穴虚实都可以治。大包是脾经的终点。

八、手少阴心经  

1、君主之官:心脏  

脾开巳时,心开午时,午时是早上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心经属火,是阴经,属于阴火。中医的观念,心脏是“君主之官”,它本身不受病。心脏会有病,依中医的观念,是心包膜有病。

心藏神,如果神不守,气就不会聚在一起,所以要少气。如果整个晚上不能睡,整个晚上不易入眠都是心脏的问题。如果专挑时间,十一点到一点不能睡,十二点准时起床,是胆有问题,一点到三点醒过来,是肝有问题,三点到五点醒来,是肺脏有问题,如果这个病人没有黄疸,没有咳,没有气喘,但还是不好睡,就是心脏不好。 

中医认为心藏神,简单解释就是心中有一滴血,心脏有一滴血,新的血进去会取代旧的血,进度一样,这样永远有一滴血在中间。这滴血是藏神的地方。如果人受惊吓,这滴血会瞬间不见,就会失神。

心跟小肠是表里。心脏管人的体重、腰围。过胖是心脏的问题,心脏无法去燃烧脂肪,要减肥,就要先强心脏。

非置入性治疗清除动脉血管阻塞

在五音中,心脏的声音是“徵”。

撞墙功,一脚前一脚后,背与墙差不多三寸的距离,撞的时候用后面两个肩胛骨去撞,刚好走三、四、五、六、七椎的地方,撞的时候要全身放松,吸气后撞上去的时候,大力的把气吐出来,刚好在撞的时候把气吐光,吐气时,发“呵”的音。这是五脏排毒。


全身上下穴道最少的是心经,心主喜。水制火,恐能胜喜,若过喜,用恐来制。

2、极泉穴与青灵穴

心经有九个穴道。第一个穴道是极泉,腋下的地方,正上方是肩井,平时不会去针灸。 

青灵在手肘上三寸,即少海穴上三寸。 3、母穴:少海穴 

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属性水。如果母穴刚好是井穴时,就在合穴上治疗。所谓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心脏的虚症,就取母穴少海,井穴也可以,但很痛。

虚和实,心脏是其华在面,就是脸上的气色。两颊是心脏管的部分,红色时,就是壮热,心实,会感到热,是赤红色、鲜红色。因为心脏有东西堵住,从脾送的营养心脏收不到,就反应到脸上了,这就是实症。脸色苍白没有血色是虚症,心脏的虚症用合穴少海。

4、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穴 

手掌下面有根很粗的筋,在筋的内侧与手掌横纹交接的地方是神门。神门上半寸是阴郄,阴郄穴再上半寸是通里,通里穴再上半寸是灵道。

灵道是阴经的经穴属金,通里是络穴,阴郄是郄穴,神门是子穴。

5、少府与少冲穴

握拳时,手第四指和第五指指头到的地方是少府穴,也就是在第四指掌骨和第五指掌骨中间。在小指的内侧指甲旁是少冲。 

少冲穴是井穴,少府穴是荣穴,神门穴是俞穴,灵道是经穴,少海穴就是合穴,这是井荣俞经合。

阴郄、通里、灵道下针的方向是直针。对神门,是从神门穴进去,对着少府的方向,沿着心经的方向下针。从灵道、通里、阴郄到神门刺下去,对失眠帮助很大。

神门穴通常用在治疗失眠、惊悸、心脏动悸、情志方面情绪不稳、心神不守,见鬼发笑,都可以下神门,神门可以让心定下来。

神门是子穴,心脏发生的实症,可以在神门下针。 

心脏本身不受病,一般以强心为主。

少府穴是心经的本穴,因为它是荣穴属火。

少府穴是心脏的急救大穴,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下关元,巨阙,少府。涌泉,公孙也可以用在急救方面治心脏病。

少府又名手解穴,是上半身的解穴。

少府可治阴痛,因为心跟小肠表里,下焦的病也可以治。

正常人五行相生,不正常就是五行相克。

心经只有九个穴道,是阴火,小肠经是阳火。心跟小肠相表里,小肠的问题可以在心经上治,心的问题可在小肠经治,是相对的。

九、手太阳小肠经

气血流注时间为下午一点到三点。

1、受盛之官:小肠

小肠属阳火,阳火来自阴火,来自心脏。心脏移热给小肠。心脏跟小肠是表里经,两个相表里。

小肠消化食物和营养以后变成水和残渣,残渣到大肠。小肠的火在大肠下面烧,水在上面煮,水会回到肺脏,产生唾液。心主汗,心脏功能正常就会流汗。流汗很多,小便也会减少。

小便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从肾脏经输尿管传到膀胱里面;另一个三焦是水道,三焦是脏腑间的油网,三焦跟膀胱是连在一起。小肠跟膀胱贴在一起时,小肠很热,膀胱里的尿液就气化了,膀胱就膨胀,膨胀起来后,膀胱会有很多小孔出现,这些小孔会排出干净的水出来,这水流到肝脏,清洗肝脏,所以叫水生木。

当肺受到外面的热,心脏受到热而心主火,两个火在相争,所以肺的水会变成汗排出。如果没有变成汗排出,肺的津液,因金生水,慢慢进入肾脏,再到膀胱出去,所以叫金生水。

肾再排到膀胱以后,会经过二次的气化,好的水再回到肝脏,而浊水会排到体外去。

膀胱有上口也有下口,但是看不到。所谓上口就是三焦进入膀胱。

2、少泽穴与前谷穴

小肠经一共有十九个穴道。

第一个穴道少泽穴,在小指指甲旁边后面的地方,是井穴,属金。

第二个穴道前谷是荣穴,手握拳的时候,小指头连接手掌横纹头的地方,是前谷穴。

下针的时候,要压一下肉,下在骨和肉的中间,手握拳,不要握太紧,直针下去。

3、后溪穴

前谷穴再过来横纹头的穴道就是后溪,前谷后溪都要握手取。

前谷穴是心经的荣穴,穴性是水,奶水不够的时候可以在这个穴道用导引术。荣穴也可以用在时症,下午1点到3点。扎前谷穴比较痛,常用俞穴后溪穴上治。后溪主督脉,身上的督脉是后溪在管。

后溪是小肠经的俞穴,属木,又是母穴,虚症在这治疗。

肩、项有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后溪。

4、腕骨穴与阳谷穴

手握拳,葱小拇指下来到手掌根部有个骨头,叫小天星骨。小天星骨跟第五掌骨中间,是腕骨穴。小天星骨头非常强硬。腕骨是小肠经的原穴,原穴无所谓实症、虚症,兩个都可以治。

阳谷穴是经穴,属火,是小肠经的本穴。手握拳,手臂骨头跟掌骨的中间有个大筋,从这个筋的下方下针,就是阳谷穴,在关节和筋之间。阳谷穴要下很浅,一寸针。

5、养老穴(手不能扭毛巾)

养老穴只有一个角度才有养老穴,手竖起来,手背对脸,把手翻转过来,这时手掌对着脸,有个骨头会凹裂开,这个骨缝,就叫养老穴。

可治老年人的眼睛不好,可治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

养老穴要下浅,且要把手转过来下针,用一寸针,半寸就下到。养老穴是郄穴,“养老透间使”,用透穴的方法专治手肘扭伤、手不能扭毛巾。

下养老透间使时,手指头先按住间使,用三寸针把针提起来,从里面穿刺到间使穴,间使那边会感觉到针尖,不要透出来,然后左右捻捻,平补平泻,不留针,针马上抽出来就好了。

支正在手腕后五寸,即阳谷穴上五寸是支正,是小肠的络穴。原穴和络穴无所谓虚实,虚实都可以治。

6、奇穴:肠关 肝关 心关

手上有三个奇穴,手竖起来,从侧面看,手腕骨上三寸,叫肠关,再上三寸肝关,再上三寸叫心关。

下针时,侧面手臂,在骨头的后方,在骨头上方是小肠经,在骨头下方下针。肠关,就是把肠关掉。用来防止下利。少腹痛如肠绞痛,如果下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后腹部还痛,就下肠关,当场止痛。 

肝关,对称治疗,如右边痛,就下左边的肝关。肋间痛、肝病都可在对侧肝关下针。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泻。 

心关是治心脏病的,无所谓虚实,都可在此下针。 

7、支正穴与小海穴  

支正穴在阳谷上五寸处,在手臂骨的外侧。 是小肠经的络穴。虚实都可以用,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在皮肤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属土,是子穴,治实症。将手肘弯起来握拳,手肘处有两个骨头,将两个凸出来的骨头连成一条线,做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顶点的地方,就是小海。如果压一下小海,筋就麻了。

手部的针,一般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针就够了,很浅。

8、肩贞穴与臑腧

肩头凹进去的地方,是属于大肠经的肩髃穴,从肩腴穴往内走,走到内侧的骨头边,有个骨缝,称为臑腧。从臑腧往下走三寸,是肩贞穴,这些穴道知道就好。如果痛的地方正好就是臑腧、肩贞,是小肠经,痛三天,就下小海。三个月,就下后溪。

臑腧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会穴。

9、天宗穴至秉风穴

肩胛骨的正中间,是天宗穴。在这扎针的时候,会碰到骨头,但不会碰到肺。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肩胛骨的痛,都属于小肠经。

肩膀上有个三角形肌肉,正上方最顶端的地方是肩井穴,肩井不能重击,但可以下针,不能太深,因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会伤到肺造成肺气肿。

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是曲垣。从曲垣再旁开两寸,是秉风。中间差三寸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秉风和曲垣都很少用,知道就好。可以用来确定是哪一条经产生的痛。

10、肩外俞与肩中俞

肩外俞是从陶道外开四寸的距离。肩中俞是从大椎开二寸。

肩中俞,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斜刺的时候,如果是四寸,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要在穴道前一寸或半寸,看针的长短,大约是三十度角,下针斜刺到底下,刚好在两个肋骨中间,要刚好扎到穴道。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围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

11、天窗、天容与颧髎穴

脖子大筋的内侧有个穴道叫人迎,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天窗。天窗可以治疗喉咙的问题。

天容在耳朵的正下方。

一般的,头部的穴道,可以下针,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浅。下针的时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像脖子的甲状腺肿 ,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做瞳子髎,也就是太阳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针。颧髎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

12、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

在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叫耳屏。耳屏前面有个骨缝,要张口才能找到。以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通通可以下听宫。下针时,嘴巴要张开来,找个东西塞在嘴巴里面,针直接下去,下一寸,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无所谓补泻,补泻都可以用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大概是五分、十分钟就可以了。

一般的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这些都是实症,可以用泻的手法;还可以用喷剂,麝香矾石散,保持耳朵干燥,再下针止痛,很快就治好了。

耳门听宫听会三针都可以下,可以交换着。所以只要有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就不会再生。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