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偏方秘方 > 民间偏方 > 正文

济生乌梅丸治肠息肉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11-09

1.jpg


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肛镜、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在中医属于“腹痛”(气虚血瘀)、“便秘”等范畴。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

病因病机

大肠息肉属中医学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范畴。“息肉”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故牛兴东赞同以“大肠息肉”作为本病中医病名的观点。牛兴东认为腺瘤性大肠息肉虽然病位在大肠,但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尤其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牛兴东提出,无论何种类型的大肠息肉,均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全身为寒,局部为热;脾胃虚损为本,痰瘀、浊毒为标。在临床治疗中,应以扶正化积为基本治则,以健脾温肾、化瘀解毒为基本治法。汪讱庵曰:

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吴茱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肉桂协附子补火助阳,《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曰:“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为阳虚火发之专方。”《汤液本草》记载肉桂可“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其擅补命门之火,以助阳消阴,且作用温和持久,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得配本草》曰:“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有阴无阳者宜之。”

化积大肠息肉乃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大肠而成。牛兴东防治大肠息肉注重化积,善用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等药物,化痰祛瘀、清热解毒。醋莪术、丹参活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金匮要略心典》提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能清除积块中的郁热,兼有散结功效,且入大肠经,能引药直达病所。《现代中药学辞典》记载凤尾草的性味功效为:“味淡、微苦,性寒。归大肠、胃、肝、肾经。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

根据上述治法治则,牛兴东自拟肠息化积汤治疗大肠息肉,临床效果较好。

药物组成: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g,藤梨根10g,炒鸡内金15g,肉苁蓉30g。7服,日1服,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医案一

男30岁,2011年4月21日因腹泻、腹痛6个月初诊。现患者因饮食不节逐渐感到胃肠不适,于6个月前出现腹泻、左下腹疼痛等症状。刻下症:大便稀夹有黏液,每日3~4次,晨起即泻,伴有腹痛,小便频数;四肢不温,全身怕冷、倦怠乏力;纳差消瘦,睡眠一般。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辅助检查:电子结肠镜示多发性结肠息肉100多个,直径约5~10mm,电凝切除3个。病理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混合型。

诊断:(脾肾阳虚型)肠息肉。

治法:补脾益肾,消痰化积。

方药自拟肠息化积汤加减:

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煎),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g,藤梨根10g,炒内金15g,肉苁蓉30g。7服,日1服,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4月30日二诊:左下腹疼痛减轻,大便不爽好转,次数减少,每日2~3次,黏液减少,晨起即泻缓解,余症同前。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后,改做丸剂再服3个月巩固疗效。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钳除直径约5mm的息肉12个。

随访:2012年4月29日再次复查肠镜,息肉减少2/3,最大息肉直径<5mm,患者饮食二便正常,怕冷乏力时有时无,体质量增加5kg。

2015年2月6日复查肠镜,钳除4个直径为3~5mm的直肠息肉。为巩固疗效,嘱服人参健脾丸加四神丸2个月,电话随访至今,未再出现肠息肉。

本案患者因饮食不节,逐渐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发为本病。其主要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脾胃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腹泻;湿阻气滞,不通则痛,可有腹痛;虚损日久,痰瘀互结而发为息肉;久泻脾虚及肾,脾肾阳虚,每于晨起腹痛即泻,形寒肢冷;其舌质淡、苔白、脉沉弱为一派阳虚之象。故治疗以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佐以醋香附疏肝行气,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运,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温阳止泻;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化痰祛瘀、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消补结合,消而不损,补而不滞,疗效显著。二诊诸症缓解,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息肉数量、大小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后续以健脾补肾为法,培本固元,巩固疗效。


医案二:四君子汤加减治结肠息肉医案

男75岁,1997年12月8日初诊。

患者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自觉左侧腹胀,纳差,多汗,排便无力,4~5日排便1次,便秘,无出血。每当排便时精神紧张,恐惧万分,夜不能寐。曾服“芦荟胶囊”,大便排出,但腹胀不能消失,停药复发。

查:舌质黯,瘀斑明显,舌体胖,有浅齿痕,舌苔薄白,脉弦。血压20/10kPa,体温36.6℃,心脏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楚,腹软,肝、脾未触及,左下腹压痛不明显。血、粪、尿常规正常。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5cm,肠管见直径0.2cm扁平息肉,距肛门36~38cm肠黏膜糜烂,触及出血。病理检查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黏膜性炎伴糜烂并腺体息肉样增生降结肠黏膜慢性炎并糜烂。

西医诊断:结肠息肉伴肠黏膜糜烂。

中医诊断:

①腹痛(气虚血瘀)。

②便秘(气虚血瘀)。

方用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药用:

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0g,炙草10g,蒲黄12g(布包),五灵脂12g(布包),炙黄芪30g,当归20g,桃仁10g,五味子12g,炒枣仁20g,大黄10g(后下)。

每日1剂,水煎2遍,共留汁400ml,分2次温服。服药后大便每日1~2次,质软,排便仍无力,腹胀,汗出减轻,精神、睡眠好,纳谷好转。效不更方,续用上方,大黄6g,去枣仁。服1个月,腹胀消失,大便正常,排便有力,纳谷好,汗出明显减轻,舌质黯,瘀斑减轻,齿痕消失,苔薄白,脉弦。续用上方,去大黄,服1个月,上症全消,舌黯,瘀斑消失,苔薄白,脉弦。为了巩固疗效,患者要求隔日服1剂,连服半年。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随访2年,未复发。

按:

结肠息肉,肠黏膜糜烂在临床上多见大便溏、便血等症状。而本例病人因年高气虚,脾胃功能减弱,传送无力,以致肠道气机不利,因此大便秘结,排便无力。因肠道气机不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成息肉,属气虚血瘀。医者受蒲黄止血而伤口愈合快的启示,用失笑散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固表止汗,活血化瘀,生肌敛疮,导滞通便、安神,有推陈出新的作用,使息肉消失,黏膜恢复正常。


4味中药治息肉,如鼻息肉、胃息肉、肠息肉、声带息肉

1.乌梅:《神农本草经》说乌梅可去死肌,蚀恶肉。也就是可以去息肉,仲景先生名方乌梅丸就是肠息肉常用的。

2.威灵仙:除淤堵,破硬结。

3.白僵蚕:化痰核,破死肌。

4.炒薏仁:清热排脓排痰。


济生乌梅丸治肠息肉:

组成:乌梅500克,僵蚕500克,象牙屑30克,人指甲15克(可用炮山甲30克代之)酒醋适量。

 用法:乌梅放酒醋中浸一晚,以浸透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半拌炒黄为度),人指甲用滑石粉炒至黄色鼓起,四味研粉蜜丸,每丸9克。成人早、中、晚各1丸,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1剂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主治:各种息肉。 

疗效:龚氏用本方治疗各种息肉都有显著效果,斐氏验证2例结肠息肉收效满意。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