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吴茱萸汤治肾性高血压和头痛头晕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6-14

吴茱萸汤治肾性高血压医案(图1)


案例一:茱萸汤治肾性高血压医案

【转载】

黄永凯老师:病例1、继发性高血压、尿毒症

  李XX男48岁,2008年12月24日就诊,患者为我医院血透室长期规律透析的“尿毒症”病人,昨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压升高,测血压为230/130mmHg,给予静点硝普钠,血压控制在180/110mmHg,自己感觉头痛欲裂,尤其感觉巅顶痛甚,不可忍受,伴有恶心、呕吐,(因为恶心患者已经2日未进食)呕吐物为清水,肌注胃复安后未缓解。患者两手的桡动脉处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做动静脉造瘘术,无法号脉,患者因为是“尿毒症”病人,故无尿,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腻


  学生赵:吴茱萸汤证。


  学生A:感觉好难啊[擦汗]


  学生赵:“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学生A:有点想用五苓散加减


  学生张:吴茱萸汤


  学生王:吴茱萸汤合五苓散


  黄永凯老师:我现在出第一个医案的答案


  黄永凯老师:处方:制吴茱萸9克清半夏9克党参6克生姜9克大枣9克2剂,水煎成100毫升,分2次温服。


  二诊2008年12月26日就诊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均消失,血压保持在160/90mmHg,继服上方3剂。


  黄永凯老师:患者160/90的血压是服用中药后,不用静点硝普钠的血压,口服降压药的血压。


  黄永凯老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B:后来尿量有变化了嘛


  学生张:为什么本案不重用生姜?


  学生王:有半夏了。。


  学生A:血压保持的过程中服用降压药了吗


  黄永凯老师:@学生B尿毒症的患者,如果进行持续的血液透析治疗,基本都是无尿了。


  学生B:噢


  学生赵:吴茱萸汤生姜用六两算是重用了。


  黄永凯老师:@学生A这个血压是口服降压药的结果


  学生A:@黄永凯老师好的,谢谢


  黄永凯老师:@学生张生姜的气味比较重,这个患者恶心、呕吐的严重。这种比较重的气味的药物,我当时担心刺激他。所以减了生姜的两,加入法半夏。


  黄永凯老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的条文有三: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阳明病篇第255条)。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篇第309条)。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篇第378条)。在《金匮要略》中除去与《伤寒论》重复者,有一条:《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综合四条经文而观之,有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呕吐涎沫、头痛、胸满诸见症。若将诸症约为一个病机则以“胃虚寒饮夹肝气上逆”(何任主编《金匮要略临证发微》P480)一语最为简明扼要。以王旭高氏“肝气与饮邪,相合为病”(《环溪草堂医案》)一语最为传神。我们这例病案,患者有头痛欲裂,尤其感觉巅顶痛甚,不可忍受,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舌红苔薄白,脉沉滑;患者的这些症状与厥阴病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何其相符,故用之有效,对于这条中出现的头痛,我们看前文肝经循行部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就知道这种头痛应该是“巅顶痛”的,可见经络学习的重要性,临床会常常用到的。


  黄永凯老师:这个是我对本医案的注释


  黄永凯老师:吴茱萸汤证的病机概括,我感觉何任老的总结为最妥


  学生C:到位


  黄永凯老师:经络辩证的学习非常必要,临床之上无论是选用中药还是针灸选穴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二:吴茱萸汤治疗头晕案

病史:两周来每日头昏蒙,近期逐渐加重,发作时视物旋转不能站立,3月15日请某医治疗:泽泻60,茯苓20g,桂枝15g,白术30g,法半夏30g,川芎15g,生姜15g(饮片)共叁剂,一天两次,水煎服, 一日1剂。1、氟桂利嗪胶囊  5mgx20粒/盒×7粒 用法:1粒 QN 口服;2、复方活脑舒胶囊  0.25g*24粒/盒×2盒 用法:3粒 Bid 口服。

第二天(3月16日)仍头昏蒙明显,影响工作生活,患者再到另西医处就诊:血塞通针(200mg/支) 2支 用法:qd  静点  共2天; 1、维生素B6片 10mgx100片/瓶×30片 用法:2片 Tid 口服 2、脉管复康胶囊 0.45g*36粒/盒×5盒 用法:4粒 Tid 口服 3、葛酮通络胶囊 0.25g*12粒 /盒×3盒 用法:2粒 Bid 口服。

经以上治疗,似有减轻,仍头昏蒙,头重足轻,甚是难受,经人介绍于3月19日来诊。刻下证见:整日头昏蒙不适,每日上午6-10点头昏蒙胀为甚,并伴有轻微视物旋转感,发作时必须坐下休息片刻方能缓解,无法工作生活,无头痛,头重足轻,耳鸣如潮,口稍苦稍干,喜温饮,腹中和,偶嗳气,无恶心呕吐,右上肢及手指麻木,四逆,平素畏寒怕冷,睡眠差,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淡嫩,薄白苔,脉沉。 形体肥胖,月经正常。
辅助检查: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

诊断:太阴病夹饮
处方:吴茱萸汤加茯苓(
吴茱萸10g  生姜25g 人参15g 大枣30g    
茯苓30g   
共叁剂  用法:一天两次 开水冲服,一次1/2剂。

3月24日复诊:上症明显缓解,头昏蒙明显缓解,上午稍微头昏,已经恢复上班,舌脉基本同前。
处方:
吴茱萸15g   生姜30g   人参15g  大枣30g  
茯苓30g   
共伍剂  用法:一天两次 开水冲服,一次1/2剂。

回访:2018年4月11日及6月21日电话回访,均未见复发!

辨六经析八纲:

先看表证,患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亦没有桂枝汤、麻黄汤之典型表证,而且前医用考虑太阳太阴合病用苓桂剂无效,说明本案无表证。

再看里证,唯一支持阳明病的是口稍干,以往我都会考虑阳明病,但现在我会仔细询问现发病时与发病前饮水量,或者自己与同事间饮水量对比,喜温饮还是凉饮,饮水的频率如何,最后还要结合舌脉等等,从患者整体反应来把握有没有阳明病。即有没有里的热证,有没有伤津耗液,而且这种津液不足与里热有必然联系!因为有一种伤津是里虚寒证,虽然很少,例如第29条“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综上所述,本案排除里阳热之阳明病。既然排除了里阳证,里阴寒之太阴病就相当明显了。

最后看半表半里证。这是本案最为纠结的地方!有头晕、口苦、耳鸣、嗳气,是不是少阳病?还有四逆,难道是厥阴病?少阳病与厥阴病的特点有三,一者病位在半表半里;二者病性为寒热虚实夹杂;三者为邪无出路。根据上面分析,本案没有阳、热证,虽有口苦是上热表现,但程度较轻,没有寒热错杂,所以排除少阳病、厥阴病。很多情况都会出现四逆,非独见于厥阴病,例如里虚寒也会四逆,如四逆汤等;水饮甚也会四逆,如吴茱萸汤等;血虚寒凝也会四逆,如当归四逆汤等。

再加“三毒” 即食、水、瘀血三者。本案水饮证相当明显,但要考虑水饮之病位在哪?若水饮在表,邪气盛正气足时则为太阳病夹饮,方证有苓桂术甘汤、麻黄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等;若人体机能沉衰是则为少阴病夹饮,方证有麻附辛汤、真武汤等。若水饮在里,有太阴病夹饮之茯苓人参汤、吴茱萸汤等,亦有阳明病夹饮之泽泻汤等。因为半表半里证乃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病,必定有里虚寒的一面,或多或少兼夹有水饮,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食积、瘀血均可排除,特别是瘀血,前医用了那么多的活血化瘀之品,并未取得明显疗效,故可排除。关于太阴病与水饮的关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是不是太阴病必见水饮?是不是所有的水饮证都可以称之为太阴病?两者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依附的?

最后辨方证: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三者是有先后顺序的,特别是刚开始学习胡老经方医学时,严格按照先后顺序有利于理清思路,避免套方、套条文等弊病。当特别熟练后,可以将三者融合同步进行。本案六经辨证为太阴病夹饮,大大缩小辨方证的范围,吴茱萸汤最为合适不过。《伤寒论》原文记载吴茱萸汤用于“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等,唯独没有治疗头晕,但是胡希恕老言之凿凿“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多见本方证,宜注意!”虽然本案患者不见得就是美尼尔氏综合征,但最起码说明吴茱萸汤完全可以眩晕。因为患者反复强调除了头晕,还有就是失眠,几乎整夜无眠。所以加大量茯苓,《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具有“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等作用,不但可以利小便、改善睡眠,而且可以针对患者太阴里虚之轻微口干苦。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二诊加大吴茱萸、生姜用量,以求全功!吴茱萸味道苦涩难咽,患者却说味道不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本案处方五味药,看似轻松搞定,但临证时那份纠结与困惑,只有深夜“退与心谋”中苦苦寻求答案!切记:有一种水饮是苓桂剂,有一种水饮是吴茱萸证!


案例三:吴茱萸汤治疗头痛案

中医并无高血压一病,因本病多见头晕、头痛等症状,所以通常把高血压归于“头痛”、“眩晕”范畴。笔者认为:中医辨治高血压,不应仅围于“头痛”、“眩晕”而千篇一律沿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之类,而应审证求因,方能取效。现举

例说明:

某男,55岁,2020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患高血压病史4年,最近无诱因出现头痛、恶心,经服西药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值,但头痛等症状仍不缓解,遂来寻求中医。

刻诊:左侧头痛,头晕、沉,偶有胸闷气短,胃脘部不适,纳差,眠差,口中和,二便调,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证属:水饮内停。拟方:吴茱萸汤加茯苓。

5天后诉:头痛消失,其他诸证俱减,效不更方,调理半月,血压平稳,饮食睡眠都正

常,二便调,没有其他不舒服。

体会:《伤寒论》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病机为虚寒,浊阴上 逆。故患者有头痛、头晕沉、还有胸闷、气短、眠差的表现。根据仲景

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只要详审病因,辩证无误,就会取得药到病除的佳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吴茱萸有降血压的作 用,加一味茯苓利湿,兼以安神。近年来对寒饮胃浊上逆的高血压病使用吴茱萸汤者较多。


案例四:吴茱萸汤加茯苓治疗头痛案

男54岁,初诊日期:2009年10月14日。患者患高血压病5年余,近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恶心,经服用西医利尿剂、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头痛等症仍不缓解来诊。症见:左侧头痛,头晕沉,偶有胸闷、气短,胃脘部不适,偶有隐痛,食纳差,眠差,口中和,二便调,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患者脉沉细、舌淡苔白微腻,口中和,考虑为水饮内停;又见头痛、恶心,《伤寒论》第243条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09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第378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故可判断为寒饮内停之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证有胃气虚的表现,故患者胃脘部不适,偶有隐痛,食纳差。再者,吴茱萸汤的病机为寒饮上冲,故患者有头痛、头晕沉、胸闷、气短、眠差的表现。另外,患者舌苔白微腻,考虑患者水湿较重,加用一味茯苓利湿,另外茯苓亦可以安神。《神农本草经》言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处方:吴茱萸汤加茯苓:吴茱萸6g,大枣5枚,生姜5片,党参10g,茯苓3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结果:患者服完3剂后,头痛消失,头晕沉、胸闷、气短、胃脘部不适较前明显好转,食纳增,眠安,善后调理1月,血压平稳,食纳可,眠安,二便调,无不适。

按:本案患者头痛经分析判断为寒饮上冲所致,但临床上治疗水饮上冲的方子很多,但为何唯独选用吴茱萸汤呢?如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主要治疗水饮上冲导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苓桂术甘汤和吴茱萸汤的病位都涉及中焦,但苓桂术甘汤的水饮内停之证较轻,而吴茱萸汤的水饮较重且更偏寒,有严重的头晕沉,往往有恶心、呕吐、头痛等寒饮重症,如条文中曰“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干呕、吐涎沫、头痛”等。另外,本案例也不能用苓桂枣甘汤,《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苓桂枣甘汤也可以治疗水饮内停上冲导致的头晕沉、胸闷气短,但此方之水饮部位偏于下焦,多在肚脐以下的小腹部,故条文曰“脐下有悸”,而吴茱萸汤的病位涉及中焦和上焦,且寒饮上冲较严重。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