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妇人良方:温经汤十个名医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1-23

image.png

【医案举例】

(1)岳美中医案:


周某,女,51岁,河北省滦县人,1960年5月7日初诊。患者已停经3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1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沥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时见少腹疼痛。经唐山市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又服中药数十剂,亦罔效,身体日渐消瘦,遂来京诊治。诊见面色晄白,五心烦热,苔薄白,脉细涩。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停。治以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投以温经汤:吴茱萸9g,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党参9g,桂枝6g,阿胶9g(烊化),牡丹皮6g,半夏6g,生姜6g,炙甘草6g,麦冬9g。


服药7剂,漏下及午后潮热减轻,继服上方,随证稍有加减。服药20剂后,漏下忽见加重,夹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腹满时轻时重,病家甚感忧虑。诊其脉象转为沉缓,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大为减轻,即告病家,脉症均有好转,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系服药之后,体质增强,正气渐充而瘀血乃行之故。此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亦难愈。嘱继服原方6剂,隔日1剂。药后连续下血5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腹胀痛基本消失。又服原方5剂,隔日服。药后下血停止,惟尚有便秘,但亦较前好转,以麻仁润肠丸调理2周而愈。追访10年,未见复发。[王明武.岳美中验案选录.北京中医杂志,1985,(1):7.]

(2)张建荣医案:


黄某,女,21岁。2011年12月31日初诊。月经推后2个月未潮,末次月经2011年10月28日。每年大约发生两次经行推后。经潮时,一般3天即止,经血量少色淡,腹不痛。平时畏寒,手足发凉,夜尿2~3次。舌暗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弱。证属冲任虚寒夹瘀,治宜温补冲任、活血通经,处方温经汤加减:吴茱萸10g,桂枝15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芍15g,阿胶10g(烊化),熟地黄15g,党参15g,白术10g,半夏5g,红花10g,益母草15g,柴胡10g,郁金10g。7剂,水煎服。


2012年1月14日复诊:上方7剂药服完,2012年1月8日即来月经,今日月经已干净,经期7天,经量一般,无血块,腹不痛,舌淡苔薄,脉和缓有力。治疗经后宜调养气血为法,方用八珍汤加黄芪、怀山药等味,共服用10剂。1年后其母来门诊看病,言及其女服药后,月经调畅,未再发生推后现象。(编者验案)

(3)张建荣医案:


侯某,女,31岁。2011年5月31日初诊。患者2008年怀孕3个月即小产,后在其他医院间断服中药调理,至今未孕。现症:自小产后每届经期则腹痛,经血色紫有块。平时口舌干燥,畏寒,四肢厥冷,大便有时干燥。一般月经30天一潮,经期5~7天。现经潮第2天,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冲任虚寒夹有瘀血。处方温经汤合肾气丸化裁:吴茱萸10g,桂枝10g,牡丹皮10g,当归10g,川芎5g,半夏5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怀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生姜3片。10剂,水煎服。
2011年6月10日二诊:服上药经期腹不痛,经后期有紫黑色血块,大便干燥缓解,畏寒及舌脉无明显变化。现月经干净已5天。治宜经后养血为主,佐以温经散寒。处方: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芍15g,阿胶10g(烊化),党参10g,白术10g,炙甘草6g,吴茱萸5g,桂枝10g,台乌10g。10剂,水煎服。
2011年6月21日三诊:服药后仍口舌干燥,舌脉未变。治宜阴中求阳,温阳行瘀。处方继以温经汤加减:吴茱萸8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芍15g,阿胶10g(烊化),党参10g,半夏5g,麦冬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7剂,水煎服。
2011年6月27日四诊:早孕试验弱阳性,昨日劳累后,阴道有少量紫色血液,量不多,小腹轻度疼痛,腰痛,舌质略暗、苔白滑,脉沉细弱。因有小产病史,患者心情恐慌,故嘱其思想放松,勿剧烈活动,注意休息。治宜温补冲任,止血安胎。方用胶艾汤随症加减治疗,服药6剂,出血基本好转。隔数日,又间断有少许血丝,继续守方治疗至2011年7月22日后,再未见出血。于2012年3月10日顺产一健康男婴。(编者验案)


【名家医案】

王付医案:痛经


孙某,女,23岁。1996年10月8日就诊。患者自从初潮至今,每次月经来潮都有小腹疼痛并难以忍受。经多次治疗,大多是服药则痛止,若经至未服药则疼痛又作,遂经人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经前少腹并小腹疼痛,有时经行亦痛,痛则周身冷汗出,若血块得下,则疼痛减轻或缓解,小腹畏寒明显,面色不荣,两目干涩,心烦,唇干口燥但不欲饮,舌边略有紫点,脉迟。辨证为瘀血阻胞,寒气内凝,血虚失养。治当活血化瘀,温养经脉,散寒通经。以温经汤加减。处方:
吴茱萸9g,桂枝9g,川芎9g,生姜12g,半夏12g,牡丹皮9g,麦冬12g,人参6g,炙甘草6g,阿胶10g(烊化),当归15g,白芍9g。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患者在每次月经来潮之前7日左右用上方,每次6剂,连续3个月,数年痛经终告消除,随访2年,未曾再发。[王付.运用经方加味治疗痛经举隅.江苏中医,2001,22(7):21]

黄煌医案(1):痛经

李某,女,45岁。2006年11月28日初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患者痛经已有多年,久治不愈,近来加重。末次月经为11月5日~11月9日。每次月经来潮均脸色惨白,因疼痛难忍需就地蜷缩,必须服用止痛片才可缓解。经期3~5天,经行不畅,时有停经一天复来一天的现象,同时伴有明显的腰酸乏力感。月经量较以前明显减少,颜色暗淡。妇科检查无异常。形体中等,面部有雀斑。患者经常头痛,肩膀酸痛,因左侧手臂抬举受限被诊断为肩周炎。睡眠不佳,常处于似睡非睡状态,大便正常,舌暗红苔白。黄师处以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10g,党参12g,麦冬20g,炙甘草6g,姜半夏6g,肉桂6g(后下),当归10g,白芍10g,牡丹皮6g,赤芍10g,川芎6g,阿胶12g(烊化),北细辛5g,干姜6g,红枣30g。

服药半个月后复诊,患者述痛经大为好转,几乎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行顺畅,腰酸减轻,头痛未作,且左侧手臂伸展已经较为自由。令其原方熬膏冬日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痛经较甚,其经行不畅,经色暗淡,头痛,肩痛,面部雀斑,舌暗红,表明体内有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此为实;然而患者已45岁,正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趋于下降,雌激素分泌开始紊乱,患者的睡眠不佳和容易乏力也表明身体状况开始衰退,此为虚;结合苔白伴痛经说明体内有寒;此为虚实夹杂之证,血瘀血虚伴有寒凝。用温经汤温养活血止痛,其中吴茱萸、桂枝祛寒温通,白芍、甘草、川芎、牡丹皮、阿胶、当归养阴血而活血缓急止痛,麦冬、党参、半夏、干姜、大枣、甘草调理脾胃,因中焦为气化之枢,中焦得养,气机通畅,于是通则不痛;因患者疼痛症状明显,且常处于似睡非睡之萎靡状态,故加北细辛以温阳止痛。[管隽.黄煌运用温经汤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举隅.江西中医药,2007,38(290):14-15]


黄煌医案(2):闭经

白某,女,20岁,白种人,国籍未明。2005年10月29日就诊。来中国后闭经3年,服用西药无效,且经常头痛。刻下:皮肤干燥,睡眠尚可,二便正常。唇淡,舌淡润,苔净。黄师处以温经汤原方:

吴茱萸5g,党参10g,姜半夏6g,炙甘草3g,肉桂6g(后下),当归6g,白芍10g,川芎6g,牡丹皮6g,麦门冬15g,干姜6g,阿胶10g(烊化),红枣20g。

服用4周后来复诊,述月经昨日已来,量多,且头痛未犯;并觉药甚可口。察其皮肤干燥有所好转。


按:其人为外国人,来中国后水土不服,饮食失于调摄,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气血不足;冲任又与足阳明胃经交于气街,所以脾胃的病变会导致妇科诸疾,气血不足,经血生化无源,故长期闭经;不荣则痛,故经常头痛;嘴唇淡、舌淡润苔净、皮肤干燥,一派气血不足以荣之象。现代医学也证明长期营养不良会致卵巢功能不足,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闭经。黄师选用温经汤,气血同补,温养以通,重调脾胃以调经水。方中吴茱萸、半夏、干姜皆归于阳明胃经,尤其半夏一味,通过降阳明之气,来调节冲任,从而促进经水的来潮。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温经汤对内分泌的作用机制与吴茱萸、半夏、生姜、肉桂有关。[管隽.黄煌运用温经汤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举隅.江西中医药,2007,38(290):14-15]


王彩清医案(1)不孕症

张某,女性,29岁,已婚。1997年5月11日初诊。患者述婚后2个月初次妊娠,第45天自然流产,产后未施清宫术。术后1个月月经即按时来潮,此后周期正常且有规律,经量少,色暗红,有小血块,历时3天,至今已5年未再受孕。妇科检查:子宫体偏小且后位,输卵管造影通畅。刻诊:素感手心烦热,腰腹冷痛喜热,口干,纳差,平日不避凉水,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阻,血虚不濡,寒凝血脉。以温经汤加味。处方:

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0g,牡丹皮10g,生姜6g,半夏10g,麦冬10g,党参10g,阿胶6g,炙草6g,阳起石20g,蒲黄10g,艾叶6g。

服药3剂,前述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症若失,体重增加2公斤,血块消失,经量较前增多,嘱其勿用凉水洗刷,2个月后怀孕,顺产1男。


按:本例患者自然流产后,瘀血留于胞宫,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从而导致冲任亏虚,加之产后调适不当,不避凉水,于是寒冷之邪乘虚侵入,凝滞血脉,冲任瘀阻。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皆起于少腹,因此,冲任寒虚,血凝气滞,胞脉瘀阻,即可导致不孕。用上方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加蒲黄、艾叶、阳起石以增加其功用,则瘀血有行而新血自生矣。药证相符则冲任得调,子宫得养,故能正常孕育而有子息。[王彩清.温经汤在妇科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四川中医,2008,26(6):82-83]


王彩清医案(2)崩漏


李某,女,32岁。1998年6月23日初诊。自述行经第7日经水尚未彻底干净即洗冷水澡。浴后即经量逐渐增多。次日血量明显增加以致行走不便,自服云南白药、肌注安络血、黄体酮等均无效。症见月经量多,色暗红,质稀,无血块。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刻诊素感心烦口渴、心悸、怯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弱。辨证属冲任受寒,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以温经汤加味。处方:
桂枝6g,吴茱萸10g,川芎10g,当归炭15g,白芍10g,牡丹皮10g,生姜6g,半夏10g,麦冬10g,党参10g,阿胶6g,炙草6g,加升麻炭10g,三七参3g,蒲黄炭10g,生地黄炭10g,熟地黄炭10g。
1剂服后,血量明显减少,3剂尽服,月经停止。随访2个月,月经正常。
按:崩漏即指妇女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而本例患者却是在行经第7天因感寒而致阴道大量下血,属崩漏范畴。经期经血下注,冲任空虚,余血未尽即用凉水洗浴,导致寒凝冲任,阻滞胞脉,使瘀血未去,新血不守,血不循经,而致大量下血。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塞流澄源,急投温经汤加养血止血药,以达到温经散寒止血、祛瘀养血之用。瘀血得祛,而新血复归其经,则血止而病愈。[王彩清.温经汤在妇科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四川中医,2008,26(6):82-83]


高忠英医案(1):胃脘胀


王某,女,38岁。1997年5月29日初诊。患者3年前始出现胃脘胀闷不适,进食后尤甚,当时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屡治不效。近期脘部痞闷尤甚,呃逆频频,泛酸,纳差,大便不畅,心烦,唇口干燥不欲饮水。月经先期,量少,小腹冷痛,白带多,色淡。查其舌淡有齿痕,苔白,脉右滑而无力,左弦细。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冲任虚寒,气血凝滞。治以温经散寒,和胃降逆。拟温经汤加减。处方:
吴茱萸10g,肉桂6g,牡丹皮10g,川芎10g,半夏10g,当归10g,红花10g,炮姜10g,桃仁10g,丁香10g,柿蒂10g。
10剂后患者脘痞消,呃逆减,大便畅,唯小腹仍胀,遇冷加重。宗前法,去丁香、柿蒂,加乌药、小茴香以增强温经散寒、暖小腹之功。连服1月余,症平稳。


按:冲脉隶属阳明,冲任二脉与足阳明胃相通,冲任虚寒,则胃中阳气不布,气滞血凝则脘痞闷,虚气上逆则呃逆不休。高师在温经散寒同时,加用丁香、柿蒂平冲降逆,标本同治,尤妙在半夏之辛开,既可通阳明之气而平冲任之逆,又可引药直达病所,有利于温通调经、调顺气血功效的发挥。[李翔,邹志东.高忠英运用温经汤治疗内科杂病举隅.北京中医,1999,(2):9-11]

高忠英医案(2)胃脘痛


曹某,女,30岁。1997年5月19日初诊。患者3年来时作胃脘痛,经前或遇寒加重,手足凉,多唾,唇燥,纳眠可,大便干。经期尚准,色稍黑,量多,经前巅顶作痛,烦躁。望其形体瘦高,面色白,舌尖红,苔薄干,脉沉紧。辨证: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拟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法。投以温经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0g,肉桂5g,牡丹皮10g,川芎10g,半夏10g,当归12g,红花10g,桃仁10g,赤芍12g,太子参20g,三棱10g,坤草20g,丹参15g。患者以此方加减服用近4个月,胃痛未作,服至5月余,经前诸症消减,但经后感嗜睡,易感。此属气血两虚,改用补气养血法,以八珍汤缓调。


按:胃脘痛一般多从脾胃入手,但该患者胃痛多在经前,或遇寒加重,再察多唾,唇燥,手足凉及经前后诸症,可知其胃痛由虚寒血瘀所致,故去其滋阴之药,而加用三棱、桃仁、坤草、丹参以活血养血,温通经脉。药后,血脉调畅,寒散瘀化,诸症必减。[李翔,邹志东.高忠英运用温经汤治疗内科杂病举隅.北京中医,1999,(2):9-11]

高忠英医案(3)身热

孟某,女,40岁。1997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自觉身热已有7~8年,触之灼手,但体温正常,入暮尤甚,且每于劳累后加重,伴有畏寒,乏力,咽部干痒,唇干,食欲不振,睡眠梦多,大便溏软,手足冷,月经如期,经量适中,经色紫暗,有血块,经前腰酸,小腹冷,双腿肿胀,舌暗淡,有齿痕,苔白,脉右沉细,左细滑。中医辨证属冲任虚寒,气虚血瘀。拟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法治之。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10g,肉桂6g,牡丹皮10g,姜半夏10g,当归12g,桃仁20g,赤芍15g,白芍15g,太子参20g,益母草20g,柴胡20g,桂枝6g,甘草20g。

患者服7剂后,身热即消,述精神体力转佳,月经有大血块排出,经前下肢肿胀减轻,小腹仍有凉感。经前再用本方加减服,经后以“安坤赞育丸”调之,迄今3个月,即使劳累亦再未作身热,纳眠、二便正常。


按:身热证,治疗常从阴虚、湿热入手,随师临证后,悟其血瘀发热之机理,开拓了思路。本例身热伴唇干,小腹手足冷,畏寒,月经色紫暗有块,舌暗,系寒凝血瘀所致,与阴虚之潮热盗汗、湿热之身热不扬、困重等有明显区别。遇劳则加重,是为气血不足之象。故经前用温经汤加减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和营卫以散寒瘀,经后用安坤赞育丸养血调经以补虚寒。[李翔,邹志东.高忠英运用温经汤治疗内科杂病举隅.北京中医,1999,(2):9-11]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