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经方解读》湿病: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8-11

12.jpg

湿病八: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五钱 杏仁十粒 薏苡五钱 甘草一两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营卫壅滞,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破壅而发汗,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是汗出伤寒之义。汗出者,为风泄也,伤于寒闭,则内郁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所致,即是典型的伤寒之义。

2 汗出者,为风泄卫气也。汗出则风气外达,湿也外泄,寒出而寒闭,则风湿相抟,名曰风湿。风湿壅遏,不能外泄,则一身尽疼,寒从外闭,湿从内阻,经阳不泄,则见发热也。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时剧。

3 汗出之时,伤于外寒之闭,则风湿相抟,不能外泄,即为风湿之定义。

论;本条风湿之定义,对比历节的定义;《金匮》脉沉而弱,汗出入水,如水伤心,历节疼,黄汗出,此名历节。风湿区别于历节。身疼关节疼,不能一股脑全部定性为风湿性关节炎。听着没错,实为两病,不能混为一谈。

思考;汗出寒闭,此病风湿,却不病湿热身黄证,也不是麻黄连翘小豆证。六经体系病与六邪之杂病,同是湿盛,病却不同。仲景体系,虽然很细,但后学者,若想融汇贯通,难度很大,理论研究,加临床实验与长期积累,加挖掘黄师理论与众家经验,缺一不可。有时想也不能把仲景理论,太过于神化,越想细细学,越容易迷路,误入岐途,而走火入魔,有时候不要去想那么多为什么,就直接简单粗暴的按照提纲,照葫芦画瓢就行。后来之人,再也没有圣人那种窥探天机与人事的能力。

4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是汗出而伤外寒之闭也,此提纲之“风”,即是伤寒之义。《内经》中伤寒,皆言伤于风,风寒之字不同,但病理相同,如《伤寒论》言寒,《内经》言风,《难经》则言伤寒有五,黄师解为外感,此风皆是伤寒之义。学完太阳篇,学完黄师,你就知道,此风即是寒,此寒即是用风来表达,不要真的误以为外风之吹袭而伤人也,外风即是外寒之义。《金匮》卷十,水气二也有此解可以参考。正是因为直接理解为外风伤人,故导致太阳篇中风,都以为也是外风,对太阳篇风寒之别,一直都分不清,更不用说伤寒有五之理。

论;风湿和历节不是一个病,此当区别,风湿偏于全身,历节偏于局部,此为最简单的分法。风与湿者,皆是内风内湿,因外寒而发病也。

5 此病麻黄发汗,是开窍泄湿,杏仁理肺宣气,薏仁甘草燥湿培土。此剂量不大,取微微汗出之义。此不内虚,汗也不畏伤阳,此是对症之治,又能解表,又能泻湿,又能宣肺,故大胆用麻黄,不必畏之。


12.jpg

湿病九: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 甘草五钱 白术七钱五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三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肤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有微汗,差。

风客皮毛,是以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泄皮毛,是以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补中而燥土,黄芪、防己,发表而泻湿也。

1 表寒之闭,故见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也。汗出者,风泄也,恶风者,汗出不止,表气之虚也。因伤寒闭,而风湿相抟,汗出窍开,因湿内盛,则汗出不止而恶风,防己黄芪汤,因势利导,借汗出以泄湿,湿去则风熄而表和。总因湿之主气,外寒之郁,而风湿相抟也。

2 防己泄脏腑经络之湿,黄芪补肝脾之气,以行经络而发营卫,助风泄湿,此剂量小,取微微之汗,则风湿俱去之义。湿泄则风息,汗止而表和。湿不泄则风不息,而汗出不止。

3 重复一遍,凡言脉浮风者,皆是内风,无有外风,外只是寒闭,便有风寒互文之表达,有的到时候要学会区别。前医言多汗者表虚,此是为对,但不知为内风之泄,也不知风因何来,还误以为外来之风,只知表虚,而不知湿盛,知此表虚,而不知治法,又不知细理。只能对应证候,拿前医的固表方剂来用,如玉屏风散,荆防颗粒等,此二方相对表虚来说,还很有效,就是不如仲景系统规范而已。假如前医错,后医跟着错,一直错到今天仍不知细理,此就是中医现在的理论,对少而错多。胡万林,泄水之论对,但治水之法错,故成大错。中医的虎头蛇尾让所有的后学者,难入医门。虎头蛇尾的尴尬,中医人都知道。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只能维持现状。唯有黄师体系,是中医的未来之路。

4 此脉浮汗出恶风,虽是皆表证之象,但不为太阳病,一定当知,此为风湿相抟之杂病,虽有外寒之客,表寒轻微,故不用麻桂之方,汗出不止而表虚,总是因湿。

5 防己黄芪汤,对比太阳二十四,茯苓甘草汤,不渴而有汗者,此是湿盛郁阻而风不息也,泻湿息风止汗也。本条风湿,脉浮身重者,防己黄芪汤,发表泄湿也。

12.jpg

湿病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如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二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附子一枚,炮 白术一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1  伤寒八九日,外感伤寒,营郁之风与里湿相抟,则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身体烦痛者,此是湿痹。湿痹身重而烦痛,所以不能自转侧也,转则身烦疼。(本条提纲风湿相抟,也可以理解为寒湿相抟)

不呕不渴者,是排除伤寒表实证。不呕者,排除表实肺胃之上逆(麻黄汤证);不渴者,是排除卫热之肺燥也(麻黄石膏证)。浮为太阳之脉,有风寒之别,排除表闭之寒,就是营郁之风。脉浮虚而涩者,浮为营郁之风,虚涩者,血分之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通经解肌,解表寒而和中气,附子扶阳,暖血而去寒。温里解表,窍开汗出,则风湿之俱去。

2  若其人大便硬,而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条就按黄师的注解学就行,是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我也解不上来。但也有另一个辨证方法,来使用去桂枝加白术汤。湿病一,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附子汤,就是利小便之方。反转一下,其人”反“大便硬,而小便自利者,就是白术附子汤的辨证依据。

重申一下,本条提纲,湿痹的大便硬而小便利者,就是对比,湿痹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证,是辨证之义。不是什么大便坚硬,小便频数为亡津。

3  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单说一下这个身体疼痛证与身体烦痛证。伤寒表实,筋脉束迫,会身体痛疼,此是伤寒。而身体“烦”痛者,是不能自转侧,此是湿盛身重痹痛之义。再说一下不能自转侧者,不是不能动或不能翻身转身或自由活动,是一动则身体疼痛之义,所以提纲言“烦”痛。湿痹者,湿气黏着而去,经脉郁阻而痛痹。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翻译成白话,就是因为身体风湿痹着疼痛,而不能翻转身体,或自由活动,因为湿阻痹着,疼无止时,故称之为“烦痛”。(已改完)

12.jpg

湿病十一: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em>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湿土中郁,肺金不得降敛,故气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达,故水阻而尿癃。阳遏不达,则恶风寒。气滞不通,则见浮肿。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补土而燥湿,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1 外寒伤闭,则风湿相抟。湿流关节,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风与湿者,皆为内邪,因于水寒,则木陷生风,而土虚生湿,因于外寒表闭,而风湿相抟也。(湿邪若能外出为汗,则不能内侵关节,则为湿痹。对比《金匮》中风之理,若风能外泄,则不能内中,不病中风。湿痹与中风者,皆有外寒之闭)。

外有表闭,内且湿阻,则肺气不降,所以短气,而经阳郁蒸,则见汗出。小便不利,知为湿痹。阳郁不达,是卫虚而恶寒,所以恶风(寒)不欲去衣。或湿气痹塞,经络不通,营卫不利,则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附子温内寒,桂枝和表里,白术燥土湿,则风湿泻,经络通而痹痛止。

2 桂枝通经解肌,汗出湿泻,白术利其小便,燥土泻湿,湿有泻路,则不侵关节。附子,温燥脾肾,绝湿盛之本。水温土燥,木气升达,阳回之风,外泻汗出,内利小便,湿气外泄,则病愈也。

白术桂枝,通经泻湿,治风湿之主药,附子温阳逐寒,甘草培土,白术泻湿,还不伤燥。


标签: 麻杏薏甘汤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